我們有機會訪問到在台灣協助包括 NPR、Bloomberg 以及紐約時報等外媒,提供特約攝影服務的攝影師兼導演的許安榮(An Rong Xu)。近期與紐約時報合作拍攝亞洲書法藝術家董陽孜的專題報導中,搭配使用 iPhone 16 Pro Max 進行專業紀實攝影記錄的經驗與感想。繼續閱讀以 iPhone 16 Pro 拍攝紐約時報專題的攝影師許安榮(An Rong Xu),揭開 iPhone 融入 Pro 紀實攝影領域的關鍵報導內文。
以 iPhone 16 Pro 拍攝紐約時報專題的攝影師許安榮(An Rong Xu),揭開 iPhone 融入 Pro 紀實攝影領域的關鍵
透過以往幾次與專業攝影師、導演的訪談,我們了解到 iPhone 融入專業攝影領域的趨勢,根本可能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成形。
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在跨過了 iPhone X 世代之後,Apple 開始更專注於高階攝影使用者的需求,開創出了 Pro 系列的智慧型手機產品。
來到可以說是進一步確立「相機」對 iPhone 的重要性,導入相機控制(Camera Control)的 iPhone 16 Pro 世代。
我們有機會訪問到,先前主要在紐約執業,近一兩年則是在台灣協助包括 NPR、Bloomberg 以及紐約時報等外媒,提供特約攝影服務的攝影師兼導演的許安榮(An Rong Xu)。
他在近期與紐約時報合作拍攝首位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廳展覽的亞洲書法藝術家董陽孜的專題報導中,搭配使用了 iPhone 16 Pro Max 進行專業紀實攝影記錄,並在訪談中分享了這次的經驗與感想。
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展覽簡介(文字與圖片來源)
2024年的「大廳委約新作」由台灣藝術家董陽孜女士(1942年生於上海,現居台北)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歷史悠久的空間創作兩件巨幅中國書法作品。這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委約製作系列的第三屆,也是藝術家在美國首次大型展覽。
董陽孜是當今以中國書法創作,最享富盛譽的的藝術家之一。她以寫巨幅書法著名,讓漢字與三維空間展開對話,拓寬書法作為藝術形式在觀念和構圖上的侷限,同時不忘書法之所以為「書寫的藝術」的意義。她對於文字書寫的執著,根源於她堅信書法在中國文化認同上的重要性,以及書法在視覺、感性、和社會上的影響力,能超越語言上的隔閡。她在地板上使轉筆劃的律動和張力,發揮了書法最核心的特色。巨大的文字在體力、形式、觀念上都是挑戰,但是它們也帶來構圖上新的可能以及觀賞的經驗。
大廳委約製作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委約製作的項目之一,邀請藝術家創作新的藝術作品,為藝術家的創作、館藏、建築、和觀眾開啟對話。
善用手機的「親密感」
董陽孜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提到「書法沒有兩個字是相同的,也沒有兩個筆畫是相同」,一生致力於改革書法並向世人展現文字的藝術之美。
在美國長大的安榮對於中文與書法都沒有太多涉獵。所以即便紐約時報給予了相當充分的背景研究時間,而且他也做了相當多的功課。希望能好好把握這個可以向西方社會展現亞洲美好事物的機會。
但到了面對面採訪的時刻,他還是坦然面對了自己對於這個全新藝術世界並沒有太多經驗的事實。有別於安榮平常採訪主要會採取的朋友相處模式,切換到了以學生的角度敞開心扉來與董老師請教的相處方式。
安榮認為自己在進行攝影創作時,會讓自己以熱愛(Love)與開放(Openness)的視角。敞開心扉試圖找到每個作品中創作者的情感核心,嘗試感受其中所傳達出的能量產生共鳴並找到自己欣賞他的角度。他透露自己會透過「我也有過這種感覺」的共鳴時刻捕捉精彩的時刻。並形容這裡的概念有點像是搭上了情感的便車一樣的感覺。
以這次的拍攝來說,安榮就對董老師不希望拍到未完成品,希望要將最好的作品呈現在鏡頭前面的態度,產生了同為創作者對於追求作品完美,並且希望能讓更多人談論與關注自己作品的情感共鳴。身為專業攝影師的他,則是會將這份創作藝術的熱愛融入自己的情感中,並透過相機鏡頭傳達出來。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這樣的「共鳴」也反應在了安榮欣賞的攝影作品的角度,認為看到喜歡的作品他會很自然產生「也想要那樣拍」的衝動。
他認為影響自己最深的攝影師分別是張乾琦、Helen Levitt 與荒木經惟。而大家若有點入他的 Instagram 或是個人作品集網頁中,應該都能從他的作品、紀實工作及創作,感受到一些風格方面的潛移默化?
來到屬於個人的創作部分,他會希望效法楊德昌導演《一一 (Yi-Yi / A One and A Two) 》作品裡所傳達的精神。也就是即便身處一成不變的生活,卻還是可以找到他人所看不到/忽略的角度(劇中是一直拍人的後腦勺)的能力。
安榮:「我想展示我所看到以及人們所忽略的事物,如果能讓人因此產生感覺,就會覺得達成了一些成就。」
除了對於養成攝影觀察之外。安榮也提到,執行拍攝工作也很需要取得被攝者的信任。以這次的拍攝來說,董老師拍攝的一開始便表達了不喜歡拍照的態度。不過安榮很快的就透過專業的光線與場景的挑選,並以即時的拍攝成果讓對方知道自己是可信任的專家。
他分享,雖然拍攝前置過程需要不斷溝通與證明自己,但也能因此讓對方更感到自在,讓拍攝進行更為順利。而像是 iPhone 這樣的工具,則是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提到「iPhone 讓我們有機會創造前所未有的親密感!」
已經不是第一次以 iPhone 進行專業工作拍攝的安榮,認為透過這樣你我手邊都有的工具,反而可以營造出一般相機很難達到的「親密感(intimate)」。
事實上,這次拍攝董老師的工作中,她的家人就有拿著 iPhone 同時在記錄過程。在證明了自己的拍攝專業後,自然也不會讓人懷疑自己所選擇的工具能否完成專業的工作。由於這些運用行動裝置的拍攝經驗,以及 iPhone 在他手上從未當機出錯所帶來的安心感,安榮甚至還希望能透過這種特性來創作更有帶入感的 MV 或是短片。
當然,iPhone 對他而言的價值還不僅止於此。
效率的價值
做為多家西方媒體的合作對象。安榮觀察到即便相對來講像是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都會非常要求能拍到可充分開啟故事的優秀照片。不過另外一方面,為了因應社群網站等多媒體方面的需要,對於合作的影像工作夥伴也會希望能交付更多樣的成品,而需要更多「Hybrid」的拍攝成果。
此時能夠一站式自動完成上傳,兼顧高效率並提供夠專業品質的 iPhone,便成為了專業影像工作者的絕佳解決方案。他很喜歡 iPhone 穩定不易當機的特性,認為很適合做為專業拍攝的備援方案。有意思的是,相對於一般人可能會抱怨 iPhone 介面不夠專業,安榮則是非常激賞 Apple 將原廠相機 App 可以保持的這麼簡單易用。
甚至會認為跑去使用複雜的 App 反而是一種浪費。而這裡的關鍵,則是「效率」這件他非常重視的重點。
這裡說的浪費,個人會認為是出自於安榮對於 iPhone 在專業拍攝時所提供的效率的一種珍視 – 在訪談過程中,他也不斷提到這點對於專業拍攝的重要性。
特別在這次拍攝董陽孜老師的工作中,由於紀實報導的特性使然,採訪團隊本身會採取不提供過多干涉的形式進行採訪,希望盡可能保持董老師在最自在的狀態下呈現自己的藝術作品與故事。
不過這也算是一種雙面刃。或者是說,採訪團隊真的做的太好了(笑)。因為董老師在採訪過程中,也還真的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揮動超大的毛筆結束了示範 – 留下的是,還沒開始拍攝整個傻住的安榮。
好在,在午餐過後董陽孜老師評估體力認為可以再寫一個字。(編按:沒錯,上午也是只給一個字的時間啊。)
此時安榮知道必須要全力把握極其短暫的拍攝時間。最終他就像本篇報導的主圖那樣,他選擇拿著數位單眼(我們拍的照片是簡單示範,所以不是「當事相機」)的同時,另一支手就直接以 iPhone 16 Pro Max 進行錄影。
最終的成果,我們也在安榮的 Instagram 分享以及紐約時報的報導中看到。透過 iPhone 的高品質影片拍攝能耐,他不僅順利完成了這次的拍攝工作,也擷取到了十分美好的成果。
他提到,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便他有兩台數位相機,也不見得能以這麼高的效率將笨重的相機「們」架好,以及同時顧及兩邊的拍攝。提到如果沒有這樣能夠足夠穩定,能輕鬆交出高品質影像的「專業備機」,他可能很難 100% 完成這次的拍攝任務。
最好的相機在手邊,最完美的作品在心中
如同他對被攝者的相處方式一樣,安榮對記者們也是像朋友一樣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與見解。
他很坦誠的表示自己並不認為有真正拍到過完美的照片過 – 認為自己也常常犯錯,謙虛地提到他可能只是比較懂得如何隱藏錯誤而已(編按:真的是很客氣)。
▲圖片來源:An Rong Xu
這樣的態度延伸到了,如何能像他一樣獲得這樣的工作機會與經驗的問題上。
他認為沒有任何可以維生的工作是容易的,更別說是做的還是自己所愛的事情了。他分享在他的職業生涯裡,也遇到過很多起起落落。
不過就與安榮面對攝影工作的態度十分類似,無論是好的時候或壞的時候,他都會試著體會並從中學習成長。而這也是他給予其他對此工作有憧憬的人所想要給予的建議。
▲圖片來源:An Rong Xu
「如果沒有體驗過低潮,你便不會懂得珍惜高光時刻。」
他強調這份工作並不容易而且一定會吃很多的苦。但相信如果能堅持自己的目標與願景來進行創作,你便有機會脫穎而出。
「重點是在於我怎麼看,而不是別人怎麼看」他認為創作就是嘗試以拍攝與編輯等方式達到心中所想的景緻,實現的關鍵則是與你投入的程度有關。
他也點出能夠充分把握身處特殊環境中,得以拍攝到他人難以取得題材所能獲得的巨大優勢。也提到身處極為貼近他人的私密環境時,iPhone 便會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工具。
當然,你也還是要有能最大化品質的拍攝技術,以及前面提到對於藝術的體會能力。
安榮 x iPhone
採訪過程安榮也分享了自己從 iPhone 6 便開始嘗試將其融入專業的 MV 與短片拍攝的經驗。
他認為 iPhone 拍攝出來的影像表現演變到現在,給他一種乾淨清晰的印象。並且特別喜歡它在 HDR 功能方面的表現,認為會給人一種猶如負片底片般的高寬容度感。此外,也覺得到了 iPhone 16 Pro Max 世代,即便是 5 倍鏡所拍攝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有一般手機影像容易有明顯畫素顆粒感的問題。
以 iPhone 進行錄影工作的時候,安榮會以 ProRes HDR 4K 24fps 的規格進行錄製;受香港電影影響很深的他(還形容自己看所有東西彷彿都已經套用了青色與藍色的濾鏡了 XD),則是覺得使用 iPhone 原廠的相機風格調整到「戲劇化」時,就已經能相當接近他所想要的效果 – 但他還是透露,最終自己還是會將創作拿到電腦進行「秘密調味」。
他分享,其實自己從後續使用到了 iPhone 14 Pro 開始,便已經覺得 Apple 相機系統的表現已經相當棒了。甚至用到了 iPhone 15 Pro 之後,還會心想 iPhone 接下來是還能怎樣進化?結果就是,對於 iPhone 16 Pro Max 所新增的相機控制按鈕所帶來的拍攝效率感到激賞不已。
訪談中不時提到對於「效率」的重視的他,認為 iPhone 真的讓取得高品質影像的難度降低到其他設備都無法比擬的狀態。
未來,他則是對於更充分利用 iPhone 這種可以拍攝前所未有親密感工具的特性感到躍躍欲試。甚至希望有機會用 iPhone 拍攝出屬於自己的電影作品。也對於 iPhone 可以拍攝更有沈浸感的空間影片感到高度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