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喜歡透過自家社群平台服務宣布新政策或服務的 Instagram 總監 Adam Mosseri,選擇在限時動態中回答許多創作人趨之若鶩希望能找到最佳播放畫質上傳規格的秘密。繼續閱讀對於《影視颶風》發難的平台降影片畫質政策 Instagram 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反而針對低觀看數內容降畫質報導內文。
▲圖片來源:Instagram
對於《影視颶風》發難的平台降影片畫質政策 Instagram 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反而針對低觀看數內容降畫質
▲圖片來源:影視颶風
如果你是有在認真鑽研如何在影音平台創作出最出眾、最高品質影片畫質的創作者的話。那麼,除了先前被《影視颶風》發難,認為 B 站等平台會因為影片過於熱門而慘遭降畫質處置的問題外。(看更多:串流影片品質大退步影片畫質越來越差?這不是你的錯覺)
來到 Meta 旗下的 Instagram 平台,你現在卻可能必須要掂一掂自己的 斤兩 流量,看自己拍攝的內容夠不夠格成為平台認為值得用上高畫質播放的影片了。甚至這樣的政策,也引爆了使用者對於大型創作者等同於擁有特權的爭議質疑。
上傳的 Instagram 內容不如記憶中清晰?這不是錯覺
十分喜歡透過自家社群平台服務宣布新政策或服務的 Instagram 總監 Adam Mosseri,選擇在限時動態中回答許多創作人趨之若鶩希望能找到最佳播放畫質上傳規格的秘密。針對限時動態影片是否會因為時間的關係而被降低畫質這點(網友是說自己影片看起來有變模糊),他公開表示:
「In general, we want to show the highest-quality video we can … But if something isn’t watched for a long time — because the vast majority of views are in the beginning — we will move to a lower quality video. And then if it’s watched again a lot then we’ll re-render the higher quality video.
(一般而言,我們希望呈現最高品質的影片…但是,如果某影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觀看紀錄 — 因為大多數的觀看次數都集中在影片的開始階段 — 我們就會將影片調整為較低畫質。而如果該影片再次被大量觀看,我們就會重新渲染並提供高畫質版本。)」
此外在被網友螢幕錄影的限時動態回覆之中,我們可以看到,Adam Mosseri 不僅僅是針對限時動態,還表示包括 Reels 連續短片乃至於照片內容,都會涉及 Instagram 的一套動態調整畫質的機制。
▲圖:不是我在說,Meta 自己解釋影片編碼技術的動圖畫質也是有夠差,確實感受到他們對於品質的不在乎(咦)(來源:Meta)。
有意思的是,相對於先前中國大頻道主所點出,可能會因為熱門影片流量大幅提升而降低畫質降低平台成本的政策。Instagram 則是反其道而行(至少是在 Adam Mosseri 有點過分簡化脈絡的邏輯下 – 這個我們後面會再聊),提到針對影像內容剛發出或是並沒有取得太受歡迎觀看次數表現時,將由系統調整為較低的畫質。
他表示,這樣的機制會動態因應內容再次變得熱門而調高,也能夠依照觀看者的網路狀況動態調低畫質。這名高則是在影片中不斷強調「Instagram 會盡可能顯示最高的畫質。」
▲圖片來源:Lindsey Gamble (Threads)
必須說 Instagram 的做法基本上就是將流量與影片質量連動 – 因此,針對這套機制的觀看數增長曲線乃至於降畫質的幅度都非常不透明,基本上是很難讓在乎畫質的創作者有可以依循的規則。
是說,這樣的策略至少目前看來對於應該不在受災區內的高流量創作者沒什麼區別。但不意外的,也有人問到這種規則對於著眼發展高品質內容來吸引追蹤的小型創作者而言將會極爲不利。
降畫質不是問題,平台對於創作者的態度才是問題
Adam Mosseri 對於這樣的邏輯似乎有被媒體與創作者大量討論呈現有點炎上的狀況。他則是在後續的發文中表示,其實即便有遇到降低畫質的調整「影響不大(Quality shift isn’t huge)」。不過很顯然大部分人應該都會覺得「沒差很多就是有變差」。
可惜的是,在平台自己公布真實的數據前,似乎並沒有辦法證明所謂的變化不大到底是否為真 – 當然,個人相信接下來應該會有求知慾很高的創作者會以此為題進行實驗就是了。畢竟觀看量多少才能「提升畫質」可能比較難抓到邏輯,但畫質降低的程度有多少,應該是會有科學的量測法才是?
個人覺得 Adam Mosseri 在 Threads 後續的貼文回覆中所提到,表示「畫質對於影片原創者來說可能更重要」認為「觀眾較不在意這點(品質)」等說法。才是身為一個平台經營者看起來比較不 OK 的回覆 – 畢竟這真的會趕跑一大票會在乎品質的創作者吧?這等於是在向創作者傳達一種,我不在乎創作者所在乎的事情的無情態度。
對於追求高品質或是「電影感」影片的創作人而言,其實很多人都早就在直式影片開始流行時,就對於這樣的發展感到排斥。認為這不僅僅是有違以往對於高品質創作影片的標準規格。甚至會認為這類平台在畫面排版等各方面,都並不是很尊重創作者 – 就,很多短影音上下都會壓很多字或者是圖示這樣?
現在,則是從畫質到後續的回覆態度,都讓人感受到了對於創作者的不尊重。
▲圖:對於花大錢添購高畫質器材來創作的人而言,各種平台的各種降畫質策略,會是一種打擊嗎?(來源:Sony)
不過既然 Instagram 等多數影音平台都是免費使用。追根究底他們想要怎樣省成本其實你也拿他沒辦法 – 除非你用的是像是 Flickr 等付費平台。但就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發展趨勢除了會讓創作者很無所適從(就… 有的是流量高降畫質,有的是低… 到底是怎樣!)外,其實也很不利於影像科技的未來發展。
更深度去探究的話,照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相信不僅是相機產業,甚至是手機產業都有可能被影響 – 相機能拍多高的畫質、裝置螢幕再好,主流的分享平台能給你的畫質就是「不穩定」也無法穩定。就會讓「追求更好」顯得不必要。
當然,個人可以理解隨著影片分享的流行越來越盛行。這些平台在流量與儲存等各方面的成本肯定非常可怕。不過既然你相對的也取得了超大的廣告平台量體,現在轉過頭來對跟著一起努力的「部分(要求品質的)」創作者賞一個耳光,告訴你以往你辛苦製作的內容,接下來會面臨的狀況。
說真的可能是比起不受演算法眷顧還要更狠的一件事情(但講起來會被降畫質也是不被演算法眷顧沒錯啦…)。
過分去脈絡化,卻意外讓平台露出本性?
對了,前面提到 Adam Mosseri 在影片中有點過度去脈絡解釋系統的畫質動態調整機制的部分。基本上與其說是「降畫質」不如說是 Instagram 將會遵循 Meta 的新機制。在影片初步上傳時會以相對高效率,也就是對於處理效能負擔較低的影像編碼來處理。藉此降低大量影片上傳到平台的運算成本。若遇到高觀看需求的時候,他們則是才會切換改以更好的編碼來處理影片。
▲圖片來源:Meta
簡單的講,也許這些編碼的動態調整實際上是不是會有明顯的降畫質體感可能並不一定(雖然使用者目前的反應是模糊有感啦)。但至少官方人員的解釋方式以及對於創作者的態度,顯然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 特別是試著說服創作者,其實觀眾並不在乎的這點,個人真的是很誇張的說法就是了。
畢竟有的人也可能真的只想要分享珍貴的回憶片段而已,結果平台給人的感覺卻好像沒有觀看數就等於沒價值一樣。這真的是一個希望盡可能吸引使用者互動的平台該給人的品牌印象嗎?
引用來源: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