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眼看就要跨入 Ultra 的最新 iPhone 15 Pro 系列,體驗了接近一個月時間的我們,似乎開始看出蘋果自 iPhone 11 世代大膽掛出「Pro」之名的可能理由。甚至還包括了標準版 iPhone 15 / 15 Plus 接下來可能進一步對手機甚至是相機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靈壓的可能未來。繼續閱讀 iPhone 15 Pro Max / iPhone 15 深度實拍體驗:它聰明,你專業報導內文。
iPhone 15 Pro Max / iPhone 15 深度實拍體驗:它聰明,你專業
近代相機類產品的發展,隨著手機上的相機從「有就好」的堪用狀態,品質逐步提升到了,足以排擠一般 DC 在消費市場中長久以來霸主地位的狀態。再加上主要觀看影像的載體逐漸轉移到了行動裝置上的助長。
這趨勢也讓許多原本可能還嘲笑著所謂「手機界的單眼」概念的相機廠,不得不反過來致敬手機品牌的功能 – 像是再怎樣抵抗、再怎樣覺得不夠「本格(正統)」,幾乎都得要反過來接納對應行動世代高漲的直式拍攝需求。
▲圖片來源:DXOMARK
手機上的相機系統透過其所具備的高度運算能力,漸漸地從多張疊圖運算影像搭配機器學習核心對於畫面的分析運算力,逐步從專注於改善動態範圍的 HDR,到很多人可能連用專業相機也很難在不後製的前提下,便能快速取得的長時間多張疊圖的夜景模式。
以上,都是各個手機廠嘗試一步步改善手機行動攝影,消除長久以來被傳統攝影領域所質疑的硬體限制(特別是感光元件尺寸)先天落差的努力。
到了眼看就要跨入 Ultra 的最新 iPhone 15 Pro 系列,體驗了接近一個月時間的我們,似乎漸漸看出蘋果自 iPhone 11 世代大膽掛出「Pro」之名的可能理由。甚至還包括了標準版 iPhone 15 / 15 Plus 接下來,可能進一步對手機甚至是相機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靈壓的未來。
本篇,就讓我們從大量來自 iPhone 15 / iPhone 15 Pro 系列的實拍,深入檢視新世代 iPhone 相較於前代的變化,還有我們對於蘋果逐漸成熟的相機系統的分析觀點。
本文目錄:
· 實拍體驗
iPhone 15 / 15 Pro 有進步嗎?
每年 iPhone 攝影能耐的評測中,許多人最好奇的問題幾乎都集中在了與前代相比到底進步多少這個問題上 – 就,iPhone 14 系列的用戶會好奇需不需要升級;更老的機型的用戶就可能只是需要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而已(咦)。
雖然在我們的 iPhone 15 系列初步實測中,已經大致感受到硬體規格方面似乎與前代沒有太多差異的 ,感覺針對畫質部分只有類似去年「光像引擎」在細節算法方面的進步幅度。
因此即便也可以感受到 24MP 主鏡頭預設畫素的改進中,蘋果還順勢處理了以往 12MP 照片可能為了畫面觀感而強力鋭化的不自然感。但這些進步點認真說起來,都像是偏向於微小的更新而已。
不過在更長時間的拍攝體驗之後,我們倒認為還是有不少可以提到的心得(真的不少,寫了快 1.5W 字啊)。
前後代畫質差異
雖然很想跟大家深入聊聊這次的實拍心得(想跳過可以到後面去看)。但首先,我們還是需要搞清楚 iPhone 15 / 15 Pro 系列與前代的基本畫質差異 – 其實這次蘋果對於影像的處理是真的有了很大的不同。
上圖為 iPhone 15 Pro Max 拍攝;下圖為 iPhone 14 Pro Max
同場景之下,iPhone 15 系列的色調就如同我們初步的實測那樣,會覺得新世代 iPhone 的色彩相對偏暖。細節的部分,會覺得 iPhone 14 系列(左下角有 EXIF) 依然保持著銳化過度的感覺:
這裡我們也拿了標準版的 iPhone 14 來比較 iPhone 15。說真的,乍看之下真的會覺得 iPhone 14 世代的影像處理好像更銳利:
這裡我直接拿 iPhone 15 Pro Max 的照片用 Photoshop「銳化」一次:
大家可以比較看看。基本上如果你是喜歡之前影像處理方式的朋友,其實只需要簡單做一點銳化,iPhone 15 系列的影像無論是哪種口味其實都可以全面超越 iPhone 14 系列的 – 雖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會覺得只有一點差異而已,但個人是覺得這樣的調整對於後續影像的利用有蠻大的差異的:
前後世代在銳化及影像處理手段的差異在偏暗環境下差異更是明顯(系列首張未裁切放大的照片為 iPhone 15 Pro Max 所拍,其餘照片左下角都有 EXIF):
乍看之下還是會覺得 iPhone 15 系列有一點柔和感?但你可以看看 iPhone 15 Plus 再加上 Photoshop 一次「銳化」後的畫面。認真講,影像的紮實度與自然程度,真的是這次 iPhone 15 系列很大的特色,可以發現照片細節其實都有在,甚至可能因為沒被銳化破壞太多而能有更多樣的應用可能(過度銳化是真的稍微放大裁切就不太行):
再簡單比較一下 24MP 與 12MP 的差異 – 放大看細節差異還是蠻明顯的喔,比起來 12MP 的版本處理的痕跡也相對明顯!檔案尺寸在這個場景則是大了約 1MB:
啟用夜間模式時也可以看出類似的傾向 – iPhone 15 Pro Max 銳化感相對少,不過貌似夜間模式的細節這次的 iPhone 真的也有進步喔(系列首張未裁切為 iPhone 15 Pro Max 所拍,其餘照片左下都有 EXIF):
再來看幾張偏低光的裁切比較照 – 這組 iPhone 15 Plus 不小心 EV 值低了 0.3,但還是可以感受到中間的 iPhone 14 Pro Max 銳化度甚至會讓人覺得線條會有一點點斷裂的錯覺:
這組非夜間模式的夜拍就蠻有意思了,可以發現除了左下角植物的銳化感差異外,背景招牌的過曝情況,其實在 iPhone 15 系列的樣本照中會發現抑制的算法激進更多,感覺細節比起以往更高 – 這裡會是謠傳中採用雙層感光元件的「底氣」嗎?:
夜拍比較的最後,我想到的問題是主鏡頭 F1.6 光圈的 iPhone 15 是否在夜拍對決 F1.78 的 iPhone 15 Pro 系列會有光圈上的優勢?我們這裡以 2x 鏡來對決(比較廣的是 iPhone 15 Pro Max):
放大細節來看,可以發現同場景 ISO 可以壓更低的 iPhone 15 Plus,看起來畫質也的確更好一些些 – 這裡不懂為什麼自動曝光方面,明明應該擁有更強防手震能耐的 iPhone 15 Pro Max 會把快門也拉高,因此感度差到了一格。不過在其他的場合,蘋果也真的會採用類似的手法(就是 Pro 款會偏向於感度與快門速度都放的較高):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個場景的廣角照,我倒是意外拍到了一張 EXIF 數值基本上完全相同的照片:
上圖是 iPhone 15 Pro Max 所拍,下圖則是 iPhone 15 Plus – 是不是覺得下圖相對偏暗了點(顏色不管的話)。
但它們卻真的是同樣的 EXIF 唷!而放大看圖也可以發現,暗部明顯是 iPhone 15 Pro Max 較亮,細節也更多。但明明 iPhone 15 Plus 的光圈要大上一點,怎麼會反而比較暗呢?:
由此可見,要嘛是 Pro 系列 iPhone 可能在多張合成部分有透過更好的算力進行下更多功夫,不然就是感光元件本身的尺寸真的有明顯差異。總覺得 Apple 應該是知道有這樣的差異,所以會在特定場景中更肯讓 Pro 版 iPhone 拉高快門速度,來在保持一定拍攝品質的前提下(至少不能輸給標準版 iPhone 太多?)增加拍攝的成功率:
所以,即便這次的 iPhone 15 標準版與 Pro 版本感覺在多數環境下,受益於更自然的銳化處理與對比表現,感覺彼此之間的影像拍攝差異並不太大。不過在特定場合之中,還是可以感受到兩者之間無論是影像的處理或者是硬體本身都還是有存在差異 – 最主要可能就是主鏡頭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不過個人覺得,這倒是為標準版 iPhone 15 帶來了相對於 Pro 系列的獨特優勢 – 甚至某些狀況下,你可能會更想要使用標準版的 iPhone 唷!這點我們後面會提到。
望遠鏡頭內戰
來到長鏡頭的部分,許多人會好奇這次感覺採用四重反射稜鏡的 5x 等效 120mm 的 iPhone 15 Pro Max 長鏡頭,與 iPhone 15 Pro 採用的 3x 鏡頭拍起來的差異。甚至初步的結論有人認為用 3x 鏡頭數位裁切到等效 120mm 左右也能有相近的拍攝細節。這裡我們也做了簡單的比較(下圖為 iPhone 15 Pro Max 5x 鏡所拍攝):
從比較照可以看到,其實單就數位裁切至相近焦段來說,iPhone 15 Pro 的 3x 鏡頭放大到 5x,除了在一些小細節如頂部暗處的解像力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乍看之下,其實真的會覺得 iPhone 15 Pro Max 的 5x 鏡好像沒有差多少?:
但你若是仔細看看 EXIF 其實可以發現,即使是兩支手機在這樣的焦段且都是望遠鏡頭的 F2.8 光圈值。但 iPhone 15 Pro Max 還是會像前面幾段測試 2x 鏡頭的那樣,會偏向於「拉高感度」+「加快快門」的方式對應同場景的拍攝。而既然感度都差到了 1 級,顯然細節方面可能 iPhone 15 Pro Max 也還有更高的發揮空間 – 只要在同場景下原廠願意更壓低感度的話。
目前不確定這樣的拍攝邏輯是因為蘋果對於 5x 鏡頭的感光元件相當有信心,還是單純覺得拿著大手機來拍攝時可能比較容易擔心手震的問題。總之,就目前直接進行抓拍的測試中,的確以往的 3x 鏡頭即便放大到 5x 數位變焦也不見得會遜色於 iPhone 15 Pro Max 的四重反射稜鏡望遠鏡頭太多。
此一同時,我們也對於 iPhone 15 Pro Max 如果反過來,變成數位變焦到 3x 來跟 iPhone 15 Pro 的等效 77mm 望遠鏡頭一拼會有什麼結果。
結論是,即便是 48MP 放大裁切到 3x 都還是不太行啊。也許蘋果接下來真的會需要億級畫素的感光元件,來讓 1x ~ 3x 甚至是 5x 之間的數位變焦,不至於有那麼大的畫質落差了。
長焦測試的最後,會想要提一下的是 iPhone 15 Pro Max 的 5x 長焦鏡頭的 3D 感光元件位移式光學影像穩定和自動對焦模組,個人認為的確相當的猛。在穩定效果與對焦速度方面真的不錯!
在進入實拍體驗心得部分之前,也來曬一下高倍數位變焦下拍到的夕陽照 – 不知道接下來有沒有可能再「更多重」一點,一路升級到 10x 鏡去呢?:
實拍體驗
大致驗證了今年 iPhone 的實力。其實看到各方的拍攝心得會認為 iPhone 15 系列(特別是 Pro)基本上與去年沒有太多差異 – 說真的個人認為,如果是分別來看各項的進步來說,這樣的說法並不能說不對。
然而實際使用 iPhone 15 / iPhone 15 Pro 拍攝了幾週,會覺得蘋果的攝影系統發展至今,除了已經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之外,同時也漸漸懂得以自己的方式勾起專業攝影者會在意的特點。
七顆鏡頭的意義
發表會上提到「就像在口袋裡放了七顆專業級鏡頭」的說法,後續是真的被不少人吐槽。認為把可以自動對焦的超廣角,另外切出一顆微距鏡頭也就算了。但 24mm / 28mm / 35mm 的切換,就會讓人覺得「這不就是數位裁切」那樣的牽強。
是說,自己在看完發表會的當下也是有著類似的感覺(咦)。
▲圖片來源:Apple
不過個人倒是非常好奇搭配的所謂 24MP 的畫質模式,到底拍起來是不是真的有差別。
而從前段的驗證裡,也發現透過加入融合單張 48MP 照片生成的 24MP 照片,的確是有其畫質的提升增進(雖然即使到 1.9x 也還是 24MP 感覺真的有點妙 XD)。
另一方面,個人覺得很奇妙的是,當發現可以透過選單來設定「預設焦段」的時候。不知為何,自己居然從一開始嫌 24 切換到 35 還要按這麼多次覺得很瞎的感想。漸漸變成「好像可以挑一個自己愛用的焦段就好?」
事實上,以我自己這些年來使用單眼相機與無反相機,包括以往實測過的 Sony RX1 系列,乃至於目前很流行的富士 X100 相機(誒… 我用的是韭菜感最重的初代版,那時候用起來X的要死)。一路拍下來,會覺得 35mm 這個焦段拍起來雖然有點食之無味(要廣不廣、要窄不窄的),但後來發現順手程度其實更勝於自己比較偏好的 50mm。覺得滿意的照片也很多都是集中在這個焦段。
因此後續也愛上了 Sonnar T* E 24mm F1.8 ZA 這顆在 APS-C 上的等效 35mm 焦段、可近可遠畫質又好的優秀鏡頭。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35mm HEIC 格式,以 iOS 內建相片 App 調色。
另一方面,也會覺得每次打開手機就是等效 24mm 或 26mm 的焦段,總會覺得實在太廣 – 偏偏手機主流的鏡頭發展都是偏向於這個焦段光圈跟畫質都最好。
實際上,到了最近幾代 iPhone,自己拍照十之八九都會先變焦到更望遠一些,在 iPhone 14 Pro 系列上則是幾乎都會先按到 2x 去試試看能不能拍。如果不行就再切回 1x 甚至是 0.5x 鏡頭。
▲圖:iPhone 13 Pro Max 實測時,我們曾教大家可以手動數位變焦到稍遠的焦段來彌補近拍距離變遠的狀況。
講起來,先前的這種體驗好像怎樣都會覺得有點不夠直覺,始終不太能像單眼相機那樣,意識到自己目前是裝了哪顆鏡頭,能以更為直覺的進行預想拍攝的體驗?
所以在看到 iPhone 15 Pro / iPhone 15 Pro Max 的設定之中可以調整預設焦段的選項之後,我做了兩件事。第一,刪掉差異比較沒這麼明顯的 28mm 等效焦段。然後,再把 35mm 指定為預設焦段。
好,我懂這等效 35mm 的焦段只不過是數位裁切。畫質也不太可能會比等效 24mm 要好。但我只能說,現在每次打開 iPhone 進行拍攝,真的會有一種拍起來特別順手的順暢感。
會覺得「嗯!這就是我想要的畫面。」我想這樣直覺的拍攝體驗給人的愉悅感,基本上遠大於擁有 7 顆,甚至更多顆鏡頭的心情。這樣的感覺可能只有實際體驗過才有可能理解 – 就跟明明 3x 鏡放大到 5x 畫質也沒爛很多,但還是覺得能直接按到 5x 拍起來更… 帶勁?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35mm HEIC 格式,未調色。
行動攝影為什麼不能是「經典」?
其實也不用講什麼傳統相機經典焦段之類的。各位可以仔細想想,單是從 iPhone 這樣的產品算起,蘋果的相機系統其實也已經發展到了超過了 16 年之久。
如果你是從很早期的的 iPhone 開始用起的話,應該不會對等效 35mm 的使用體驗感到太過陌生 – 查了一下到 iPhone 6 以前好像都還是這個焦段;iPhone 7 開始,則是在「Plus」版本開始有了 28mm 搭配 50mm 的組合。
所以,與其說蘋果想要給大家的是致敬傳統攝影的多種焦段,或甚至還會有人覺得 iPhone 15 Pro 不若其他手機品牌懂得賣情懷,為焦段賦予了更多經典鏡頭的意義與色調。
我會覺得這次蘋果搞不好是希望透過運算攝影之力,在確保 24MP 畫質可以達到足夠好的前提下。給予那些用慣以往 iPhone 的人,一個可以重溫以往行動攝影拍攝體驗的捷徑。
▲圖片來源:Apple
然而與以往僅有單顆主鏡頭的 iPhone 完全不同的是,在 iPhone 15 Pro 系列上,現在如果覺得 28mm 或 35mm 的等效焦段不夠廣,則是還可享有再按一下 1.5x 按鈕變廣到 1x 的 24mm 甚至是超廣 0.5x 等效 16mm 的拍攝彈性(是說,我還以為設定預設 35mm 蘋果會給你 35 > 28 > 24 的切換順序 – 結果沒有 XD 有點可惜 哈哈)。
▲圖:1x 與 1.5x 的視角差異。
當然,喜歡或者是習慣等效 28mm 的話,你也可以將預設的焦段調整為這個比起原本要稍微窄那麼一咪咪的焦段。只能說,真的是可以完全隨心所欲進行設定。這種體驗不敢說真的能能帶來什麼傳統攝影換鏡頭的醍醐味,但至少用來回味老 iPhone 的拍攝感受絕對是沒問題的(拍胸脯)。
長焦鏡頭讓傳統與運算攝影碰撞出了火花
有別於透過運算產生的焦段,咳… 或者說鏡頭。同樣充滿話題,不意外的就是那 5x 的望遠鏡頭啦!
實際使用起來會覺得等效 120mm 的鏡頭,第一直覺是它比起以往的 3x 鏡有效地拉遠了與 2x 鏡的差距,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好處是讓人更願意在想拍遠的時刻,切換到這個焦段來嘗試拍攝。
▲圖片來源:Apple
iPhone 15 Pro Max 的 5x 鏡擁有相當快速的對焦系統與穩定度表現。而且其實除了拍到太近的物體會切換為數位裁切外,我還蠻意外這顆望遠鏡頭還蠻能在低亮度的環境下繼續撐著拍攝的。
也因為這樣,後續自己在很多記者會上也都很常切換到 5x 鏡進行拍攝,所得到的拍攝成果也算相當穩定。就拍攝有打光的舞台上的人物或活動來說,做為報導用途也相當夠用。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120mm HEIC 格式,以 Lightroom Classic 調色。
而以自己很喜歡的街拍題材來說,120mm 的焦段已經是可以比較隨手拍不打擾到被攝物的焦段了。因此也更喜歡切換到 120mm 等效焦段來挑戰一下不同感覺的拍攝。
必須說,雖然自己以往使用專門相機的時候,並不喜歡裝上 100mm 以上的定焦鏡頭來拍攝 – 就… 會覺得想拍別的東西的時候必須一直換鏡頭,不太能兼顧其他的拍攝。
▲圖:高倍變焦時的預覽介面,5x 鏡的穩定效果相當好。
然而當在手機上也能取得這種對焦足夠快、光圈大、畫質(至少在白天)夠用的 100mm 以上的望遠鏡頭。真的是會更有想以長鏡頭來拍攝創作的衝動。
事實上,這次測試 iPhone 15 Pro Max 的期間,我也覺得拍到了不少以往 iPhone 比較難拍到的畫面。也會更想要嘗試更有壓縮感的望遠照片。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120mm HEIC 格式,以 iOS 內建相片 App 調色。
因此即便整體而言從前面的實測,感覺即使是從 3x 數位變焦到 5x 好像畫質也沒有太大的差距。不過相信對於重視品質的人來說,只要是能榨出多一點的細節,應該都還是選擇光學變焦有真的到該焦段的鏡頭來拍吧?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120mm HEIC 格式,以 iOS 內建相片 App 轉黑白。
這樣的思考又顯得與前段欣然接納「加強畫質版」數位變焦的觀念感覺有些抵觸?
個人相信,就算是在蘋果的攝影系統開發團隊裡,肯定也是會有類似的思路碰撞 – 像是直升 1 億畫素,一路把數位變焦拼到 3x 甚至 5x 去;又或者是裝個五顆主鏡頭,一路完美接續變焦到 10x 之類的。至於這樣碰撞出來的成果,也就是每一年萬眾期待的 iPhone 攝影系統的最新進化方向了。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120mm HEIC 格式,以 iOS 內建相片 App 調色。
單就今年的 iPhone 15 Pro Max 來說,我的感想是覺得真的會更有多了一顆長鏡頭的感覺;能夠一鍵切換到 5x 的直覺拍攝感及踏實感,也相對於用 3x 鏡再另外變焦到 5x 或其他焦段要來的更為吸引我一些。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120mm HEIC 格式,以 iOS 內建相片 App 調色。
唯一比較大的問題,大概就是有時還是會擔心無法確認切換到 5x 鏡的這點。個人是真的蠻困擾的!
畢竟從廣角鏡數位變焦到 5x 真的畫質崩太慘…(這可能只能靠主鏡頭升級才能彌補)這部分會期待蘋果能在後續提供類似「微距鏡按鈕」那樣的切換功能,或是更明確的顯示,讓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讓系統自動切換鏡頭了(至少讓人有可以有個預期嘛…)。
後記:關於 5x 鏡不確定是否為數位變焦
是說,我後來發現其實只要開著「自動夜間模式」。基本上只要不是對焦距離過近的狀況,iPhone 幾乎都會保持 5x 也就是等效 120mm 的鏡頭開啟;反之,就是在低光環境時有比較高的機率會被切成數位變焦的狀態。
另,我還有觀察到。如果是有在相機設定裡開啟「檢視觀景窗外區域」的話。發現如果對焦距離可以允許開啟 5x 鏡的話,在畫面外的預覽就會打開。這也是一種判斷 5x 鏡是否可以開啟的跡象之一。
超越 Pro?標準版 iPhone 的攝影高光時刻
其實在第一時間的實測裡,我應該已經不止一次提到,認為這次的標準版 iPhone 有個與各種活潑色系很不搭嘎的「黑色」選擇,似乎是暗示 iPhone 15 / 15 Plus 的各種規格能耐,都已默默接近「Pro」版本了。
關於這點,我在後續拍攝的體驗中更是越來越這樣覺得。
雖然根據前面的實測,iPhone 15 的鏡頭在光圈大了一點點(F1.6 vs F1.78)的前提下,卻還是會在一些實拍的細節部分稍稍顯露出一點感光元件的劣勢。這部分也算是符合自己搜尋到的可能感光元件規格資訊 – 以主鏡頭來說 iPhone 15 Pro 與 iPhone 15 的畫素尺寸在四合一狀態下似乎是 2.44 ㎛ vs 2 ㎛ 的差異,另一方面則是還有二代與一代 OIS 感光元件位移式光學影像穩定的差異。
不過稍小感光元件+稍窄的 26mm 等效焦段所帶來的,卻不全然都是劣勢。
事實上,我在 iPhone 14 的評測心得中就曾經非常期待 48MP 感光元件來到標準版 iPhone 所帶來的 2x 光學裁切變焦,可以為這顆原本近拍表現就不錯的手機系列,提供更穩定構圖與更多的拍攝彈性。
▲圖:iPhone 15 Plus @ 等效 52mm HEIC 格式,以 iOS 內建相片 App 調色。
這裡不僅僅是自己的偏好使然。事實上 iPhone 15 / 15 Plus 主鏡頭的近拍能耐,還真的在與前代那樣保持著相當的實用度的前提下(不會有像 Pro 那樣要掃描 QR Code 好像距離很尷尬的問題),又再加上 2x 放大!基本上一整個讓它在近拍方面的實用度遠超過Pro 系列!
關於這個特點,我只能說特別是在拍吃的這件事情上「真的好用太多了!」
雖然 Pro 系列有真的可以拍到很近的微距鏡頭。但在拍攝美食佳餚的時候,個人是會比較偏向以稍微保持一點距離,但又可以拍得足夠近的 2x 變焦進行拍攝。而且一般而言,Pro 系列切換到 2x 鏡的近拍距離也不算太差了(如上圖)。
但我只能說,在 Pro 系列不啟動微距鏡的前提下,iPhone 15 / 15 Plus 的廣角鏡頭的近拍表現又更為優秀(上圖)。
來到更小顆的甜點部分,則是可以不需隔著碗就能拍到的距離差別(上圖為 iPhone 15 Pro Max 所拍,下圖為 iPhone 15 Plus)。這樣的表現也讓標準版的 iPhone 拍起美食真的是各種順手。
是說這裡還是要讓 Pro 系列平反一下,像是這樣的餐點照片。
iPhone 15 Plus 以 2x 鏡拍攝最近的距離就是下面這樣了。
但 iPhone 15 Pro Max 開啟微距鏡之後,則是可以到這樣的境界。
不過以微距鏡也就是超廣角鏡的景深感覺比起 2x 鏡近拍的散景與景深還是有差異。這點就要看個人偏好了 – 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開 2x 鏡拍啦。
(上圖為 iPhone 15 Plus 所拍攝;下圖為 iPhone 15 Pro Max 微距鏡)
對於 iPhone 15 標準版的拍攝能耐想要特別提一下。就是這次我們第一波 iPhone 15 系列開箱影片裡拍攝手機細部的近拍影片部分,幾乎很多都是 iPhone 15 以 2x 鏡來拍攝的 – 甚至影片的 A Roll 也是用 iPhone 15 拍的。
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對於將 iPhone 用於產品拍攝的信心增加不少。也是我會認為 iPhone 15 / 15 Plus 在逐步接納了 Pro 系列的相機規格後,越來越 Pro 的主要原因。
這次的 iPhone 15 / 15 Plus 在有了 48MP 的感光元件加持之下,配上了更可用的 2x 光學裁切變焦,再加上主鏡頭的近拍表現也優於近幾代的 Pro 系列。真的給人有別於以往標準版 iPhone 系列可能拍攝表現上落後於高階系列較多的印象。
▲圖:iPhone 15 Plus @ 等效 26mm HEIC 格式。
標準版 iPhone 現在的實力,的確是會讓其他對手乃至於蘋果自己的 Pro 版 iPhone 都感到有相當的威脅。不過如果你想要的是 ProRAW / ProRes 的後製彈性與更好的望遠與拍攝體驗等等的話,那麼就還是非高階系列不可。
但如果你是很愛拍美食的朋友,iPhone 15 / 15 Plus 應該是不會讓你失望才是。
▲圖:iPhone 15 Plus 拍攝
▲圖:iPhone 15 Plus 拍攝
▲圖:iPhone 15 Plus 拍攝
值得一提的體驗升級
新世代 iPhone「剛好」隨著 iOS 17 升級帶來了不少拍攝體驗方面的提升。重點是,之前的機型也有因此受惠(至少確定 iPhone 14 Pro Max 是有收到好幾個加強)。特別是水平儀的部分,個人覺得不僅在一般拍攝時可以讓人更快速修正水平。在使用穩定器錄影的時候,也能及早發現水平是否有跑掉。都是很好的改變
iOS 17 開始加入 HEIF Max 與 RAW Max / 12MP 的調整選項(就是盡可能用到最高畫質的選項),現在則是只要長按 Live Photo 一旁的開關按鈕即可快速調整。不需要再一直跑到 MENU 裡切換。
還有一個推薦可以考慮打開使用的新設定,就是錄影設定中可以在錄影開始時保持鎖定白平衡的選項 – 搭配灰卡或是先對純色表面先讓 iPhone 校正並鎖定按下錄影來白平衡的話,將可有效提升錄影色彩的穩定性。
這次 iPhone 15 Pro / 15 Pro Max 新增的動作按鈕及 iPhone 15 全系列的自動人像功能。個人是建議都可以保持開啟 – 前者可以讓拍攝更為快速確實;後者一方面對於照片的尺寸沒有太多的增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回看照片的時候,透過這樣的功能玩出不同的驚喜,激起你「玩照片」的衝動。
是說,在前幾代 iPhone 測試時,我們發現對焦系統已經會主動標出「貓咪」各種身型範圍的觀察,想不到後續也真的成為了自動景深功能的判定物體之一,也是相當有意思的彩蛋。
這裡也必須提醒一下大家,就如同以往我們對於電影級的測試那樣。這種彷彿可以重新對焦與改變景深的功能也同樣受限於實體「景深」的範圍 – 如果超過範圍,就還是會呈現模糊的狀態。這裏也機會教學一下,如果真的想要享有最大重新對焦的彈性,是可以考慮用自拍鏡頭來拍攝。因為它景深相對主鏡頭更深,所以重新對焦的前後範圍也可以更大。
結語:不變成「單眼」卻能引領影像產業未來
蘋果的產品好像都有一種奇妙的特性。
以 AirPods 為例,它可能不是樣樣都最強的真無線耳機,卻是最受歡迎的真無線耳機;說到手動拍攝功能或者是最望遠鏡頭,iPhone 也不是最強,但卻是在 Flickr 上最受歡迎的拍照手機 (跟相機比也是第一就是了…)。
雖然以前的我可能也會覺得,應該是 iPhone 使用者比較喜歡貼照片,再加上用起來很傻瓜易用之類的所以才會如此受歡迎。但隨著近幾年來,自己已經越來越常在工作上直接使用 iPhone 來拍攝照片與影片。會覺得我先前可能跟老相機廠一樣,都被舊有的框架給遮蔽了視野。
講起來,如果現在的 Apple 認真做一台專門的相機 – 也就是不去看上網能有多少續航還有機身厚度如何。以目前計算式攝影的算力再配合更大的感光元件,要做出史上最強的相機也並非不可能(搞不好只用 APS-C 感光元件配個 M1 SoC 應該就能大殺四方了…)。
但,這樣的 Apple 產品會有多少人買?
事實上,Apple 在 1994 年陸續推出了多款的 QuickTake 獨立相機。而若是你現在露的是難以置信(根本沒聽過有這種東西)的表情的話,相信應該就回答了前面這個問題。
至於跨度到了所謂的「Pro」系列,怎麼沒有加上所謂猶如單眼/無反的手動功能的這個問題(PS:其實 iPad 版 Final Cut Pro 有提供進階的介面(如上圖),也代表蘋果並不是無法做出這類功能)。
就如知名 YouTuber MKBHD 的論點。很多曾經把這方面做得很好的品牌(如:LG 等),姑且不論公司還在不在,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都沒有因為做出了超強的手動功能而能在最受歡迎的相機這塊領域取得超越蘋果的成績;反之,專門的相機品牌,也沒有因為採用了向行動系統用戶靠攏的體驗與功能,而能阻止行動攝影奪走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市場的殘酷結果。
▲圖片來源:Apple
以結果論。當人們習慣觀看影像的主要平台從電腦開始轉移到行動裝置、相機品牌們只能紛紛跟進對於手機用戶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直式拍攝功能的時候,其實他們早就失去了主導影像市場的先機。
另一個我能想到的例子,則是以往相機廠曾一度想要發展的 3D 錄影/照相功能,很明顯的就是因為沒能提供能夠活化呈現這些內容的生態系而失敗。即便 Vision Pro / visionOS 能不能成功還很難說,但看到以整套系統體驗為念所帶來的「空間錄影」功能,眼看就要在接下來的 iPhone 中降臨。這也凸顯了傳統相機廠已經不太能主導影像產業的下一個創新的現狀。
光是這中間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其實就已經相當重大了。
隨行動世代而生的「專業」
若是要問我自 iPhone 11 Pro 走向「Pro」之路的這套蘋果攝影系統的決定性變革為何?
我認為當相機品牌仍自豪擁有影像品質先決的優勢時。蘋果選擇進一步再壓縮從按下快門到分享照片耗時的「一站式」軟硬體體驗。這個方向真的是看似微不足道,實則踩足了油門更快甩開其他對手的決定性關鍵。
▲圖:iPhone 11 Pro 時代推出帶有快門按鈕的聰穎電池護殼,也算是這次創新的「動作按鈕」的前身?
很多人看到 iPhone 進入 Pro 世代時,甚至還會取笑蘋果竟然連個手動功能都沒給,就敢說自己 Pro。老實將即便是深度使用了好幾代 iPhone 的筆者,其實是直到這次有機會參與美國發表會並深入對談產品相關的技術與理念後,才比較能理解蘋果眼中的 Pro 的實際意涵。
自行動裝置成為越來越多人觀看影像的主要載體後,也讓所謂的「專業市場」有了相當程度的位移。而就我的理解,這應該才是 Pro 世代 iPhone 想滿足的重點領域 – 一個仍在急速成長與轉變,且相較於傳統的影像載體有著更高度追求速度與效率的行動世代所專注的領域。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120mm HEIC 格式,以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後製調整。
很多人會掛在嘴上的「時間就是金錢」。來到限時動態、短影片也能成為一種事業的現在。效率的高低絕對也是品質至上之外,同樣深度影響到「專業」表現的重要因素。
想達成一鍵拍出好照片的超高效率,以更符合行動平台逐步走向專業的需要。蘋果必須付出超乎想像的努力,才有可能讓 iPhone 聰明到,達到貼近於行動使用者在專業方面的需求。以就是「快、狠、準」- 能夠一站式拍攝、剪輯、編修、分享的生態系統,就是這些專業人士眼裡的殺手鐧。
這樣的方向搭配行動攝影在硬體漸漸變強搭配「運算式攝影」對於影像表現的增幅。也的確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以 iPhone 進行專業的拍攝 – 小編就是,現在記者會也越來越常看到以單純手機進行拍攝的記者了。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120mm HEIC 格式,以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後製調整。
「簡單」其實並一點也不簡單
為了對應行動世代的需要。個人相信只要能的話,Apple 會豪不猶豫保持初代 iPhone 那種一鍵快門搞定所有事的拍攝體驗。不過從 iPhone 的相機介面的按鈕已經變得越來越多,卻也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開發團隊在所謂「專業需求」方面的各種拉扯。
▲圖:iPhone 13 系列開始提供的「攝影風格」提供了類似專業相機的色調預設功能。
畢竟除非一張照片可以涵蓋記錄到所有資訊(這偏向於 ProRAW 與 ProRes 做的事)或是手機的 AI 能夠完全知道拍攝意圖,否則有些設定就還是必要的存在。
從這次的「自動人像」功能以及 LivePhoto 可以延伸到更多場景也可以觀察到,蘋果希望盡可能簡化拍攝體驗的執著與努力。講起來,對於 iPhone 15 系列來說「人像模式」應該已經不是這麼必要的存在了吧?不知道 iPhone 攝影系統繼續發展下去,是否會再進一步簡化掉拍攝模式,也會是很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
那麼,iPhone 15 影像系統算進步嗎?
回到一開頭的問題:iPhone 15 系列的相機系統算是有進步,或者該問「夠進步嗎?」
我自己覺得這波 iPhone 15 系列最讓我驚艷的,是在回歸攝影本質的品質與體驗方面的方向。更讓我更有一種,可以將它當成專門相機來進行創作的感覺。
雖然分別來看,包括 24MP、鋭化算法的差異還有很多人可能會忽略 iPhone 15 Pro 系列的抗耀光方面的改進。獨立來看都只有很小的差異。但綜合起來的拍攝成果表現,個人覺得這次 iPhone 的拍攝成果的確更耐看、更紮實。
這也代表著,Apple 也更認真在看待如何透過計算式攝影以及硬體的改進來達到更好的畫質的這件事情 – 終究大家抱怨了許久的耀光與鬼影問題,至少著眼解決了前項。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48mm HEIC 格式,以 iOS 內建相片 App 調整。
講起來,在其他的相機系統裡,很多高貴的高階鏡頭與平價的鏡頭的差異,實際上不也是在於這些微小細節的差異?以這樣的角度來看。現在的 iPhone 15 對上 iPhone 15 Pro 難道不是一般鏡頭之於進階的蔡司鏡頭或徠卡相機的概念?
iPhone 15 Pro 拍攝系統擁有比起標準版更純淨的畫面處理、更低的耀光、更高的拍攝成功率、更遠的望遠鏡頭、更近的微距拍攝… 等,其實就十分足以稱之為 iPhone 至今最 Pro 的手機攝影系統了。
▲圖:iPhone 15 Pro Max @ 等效 48mm HEIC 格式,以 iOS 內建相片 App 調整。
所以,即便個人真的很喜歡標準版 iPhone 15 的近拍效果,最終卻還是被更紮實、每次打開相機就能以等效 35mm 焦段的契合體驗給吸引而選擇使用 iPhone 15 Pro Max 作為主力拍攝的手機。
擠牙膏?不願進步?關鍵在「算力」啊!
與專門的相機不同,iPhone 等智慧型手機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得要提供整體系統的均衡效能分配。所以能提供的創新以及性能所帶來的功能增進,都會因此受限。這裡可以用這次隨著 iPhone 15 系列同時更新的 Apple Watch 的 S9 SiP 所能提供的最新「互點兩下」手勢操作來舉例。
就我們的了解,這次 S9 SiP 有了更多效能與效率的提升所帶來的餘裕,Apple Watch 才得以實現這個夾雜了機器學習與各種感測器資訊才得以準確偵測操作的功能。
「餘裕」這個概念,是在不導致使用體驗退步的前提下,透過晶片進步而搾出的效能/效率進步來設計新的功能體驗。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明明每次 iPhone 效能增進都看起來高到不行。著眼於單一項目卻會覺得好像進步空間沒有想像的大的印象 – 因為在手機系統之中,需要運用到效能增進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因此進步的深度與廣度其實是很有可能因此有所受限。
這也延伸出了另一個觀察點,就是難怪各品牌近年來無不搶著要自行研發晶片。因為能夠越確實的掌握算力的進步程度並透過特殊領域的晶片主導發展方向,等於能更踏實地發展整個生態系統的創新;反之,當算力掌握在別人的手上,雖然可以省下龐大的開發成本,不過你也等於陷入了極度被動的狀態。
▲圖片來源:Apple
關於是不是在擠牙膏的這個問題,如果不提硬體升級的「誠意」的話(就… 這次感光元件硬體規格似乎是真的沒有什麼提升)。
單就拍攝體驗上的一些限制,我們其實是能感受到,即便 iPhone 15 Pro / iPhone 15 Pro Max 的 A17 SoC 既然都已經掛上了 Pro 的名號。但光是要真正滿足蘋果現階段最佳的拍攝體驗,其實被分配到的算力仍是有些捉襟見肘的。
像是 iPhone 新的 24MP 預設畫質,雖然蘋果有提到可提供零延遲的拍攝,但其實一旦認真連拍起來,畫素便會在幾張之後降至 12MP – 在設定中關閉「優先快速拍攝」的話,便會在幾張之後放慢拍攝間隔。
此外,原本聽到即便啟動「自動人像偵測」功能,也能使用 Live Photo 原況照片等功能時。會以為這代表 Live Photo 一段時間的紀錄範圍內,都能夠提供人像模式的模擬景深功能 – 就,跟電影級錄影類似。
只可惜,這並未真的實現 – Live Photo 只會有一格標示著「f」代表著可以改變景深,其餘的片段則是只會有一般的 24MP 照片而已 – 雖然,但說真的能全都以 24MP 紀錄感覺也蠻厲害了(這是代表 iPhone 已具備超越 6K 錄影的能耐?)。
經由一個月的拍攝,個人認為 iPhone 15 / 15 Pro 系列依然是當今運算式攝影的最強相機之一。不過個人也期待,未來行動晶片的算力乃至於感光元件都更為加強後,iPhone 繼續以算力的餘裕來突破行動攝影科技的各種極限(會不會連過去失敗告終的光場相機的「真 · 重新對焦」也能實現?那就太酷了!)。
iPhone 15 Pro Max 實拍樣張
▲圖:等效 228mm(5x 鏡數位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