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大部分人應該都能直覺答出,在時速破百公里駕駛時相對於必須要專注觀看螢幕,還得要用眼睛或耳朵聽音效確認是否有按到虛擬按鈕的觸控螢幕來說。顯然是使用實體按鈕比較直覺安全甚至更有效率。
不過事實上,無論是很潮、很簡潔或是想要更省成本。總之到了近年來,汽車上越來越多功能都被觸控螢幕操作的趨勢,基本上是已經很難阻擋了。對於這種現象,瑞典的汽車雜誌 Vi Bilägare 選擇實測十多款新舊車,透過觸控螢幕或實體按鈕完成「多項任務」花的時間與距離差距來證明,車廠目前走的方向真的有點需要檢討一下。
▲圖片來源:Glenn Lindberg/Vi Bilägare
有人實測十多款新舊車透過觸控螢幕或實體按鈕完成「多項任務」花的時間與距離差距,結論:還是老方法最快!
Vi Bilägare 的實測相當好懂。從最誇張到螢幕比 Tesla 還大的中國車廠的 MG Marvel R,到車齡及內裝控制配置都充滿按鈕的超老派 Volvo V70(2005 年式)。其中也有觸控螢幕與按鈕互相搭配控制功能的現代 Ioniq 5 以及 BMW iX 等車款。至於車廠時常吹噓的語音聲控,由於被認為都不甚穩定,並且不見得都能支援標準的控制,所以不列入這次的測試之中。
過程中的測試條件包含駕駛在開始前可以有充分的時間,確認學習車輛執行的功能,包括:打開空調調整 2 度溫度並啟動除霜、開啟收音機調整至特定頻道、重置車輛單程里程,最後則是將儀表亮度調到最低再加上關閉中央資訊螢幕。共計四個任務,除了需要在封閉場域以每小時 110 公里的時速下執行外,也會記錄總共花費的時間與行走的距離有多遠。
結論?
最大螢幕的 MG Marvel R 跟最老派只給你按鈕用的 Volvo V70 分別站在了墊底與冠軍的位置上。前者共花了 44.6 秒才達成任務,行走了 1,372 公尺之遠,是老 Volvo 的四倍距離以上。也是這次測試唯一超過一公里的車型(看來是真的很難用…)。
雖然 Volvo V70 僅花了超快的 10 秒距離更只有 306 公尺,顯示實體按鈕真的擁有非常高的操作效率優勢。不過應該也有人好奇其他主要搭載觸控螢幕的車款,還有按鈕與螢幕混合的車輛的表現如何?
根據 Vi Bilägare 的測試顯示人機介面設計得相當簡潔好用的 Dacia Sandero 與 Volvo C40 其實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其餘的車款則是幾乎都花了 20 秒甚至更久才能完成任務。
Vi Bilägare 分析幾個車款的特點,給予有點 Diss 感的批評。像是雖然 BMW iX 提供了實體按鈕搭配觸控螢幕,不過被認為系統功能介面太過複雜了。還指出同樣有混合實體按鈕的車款如 ID.3 與 Leon 不知為何不給這些按鈕背光,所以在較暗的環境下也會造成困擾 – 有實體按鈕不代表不需要用眼睛確認吧(傻眼 XD)。
他們還指出螢幕超大但需要看得範圍更低些也會導致操作上的效率不章。相較之下,僅需 20 度低頭就可以操作的 Mercedes GLB,就相對於超大螢幕造成需要低頭 56 度實測表現敬陪末座的 MG Marvel R 要好很多(下圖)。這也顯示出螢幕的配置位置的差異性影響也是相當的大。
至於目前因為 Full Self-Driving / FSD 名稱而被美國監管單位正式盯上,但應該是這些車廠中最想要用「之後都是自動駕駛啦」理由脫身的 Tesla。則是在這個四個任務的考驗中,花費了算是相當平均的 23.5 秒時間,總共移動了 717 公尺。但真的稱不上是前段班 – 畢竟也是以觸控螢幕為主的車款。
其實類似的研究測試報告先前也不是沒有。在針對(目前)相對來講比較與車身功能無關的 Apple CarPlay / Android Auto 系統讓駕車分心程度的研究中,就有指出其分心程度比輕微酒駕甚至是傳訊息都要更高。在英國 IAM RoadSmart 的實驗調查標準測試裡,他們分別測試了包括播放 Spotify 音樂與 BBC 廣播、導航至車站 / 餐廳以及閱讀簡訊並撥打電話幾個情境。
有意思的是,研究中受測者都普遍低估了觸控操作 Android Auto 與 Apple CarPlay 讓視線移開路況的時間長達 5 秒。更具象化這樣的研究結果,在同樣的突發狀況下,報告指出使用這類系統時將會讓平均緊急煞停的距離增加 4~5 台車身,行車更會因此較難保持穩定速度與維持車道。
而眼看這些系統緊接著也將會開始取得更多的車輛功能控制權。相信這次針對實體按鈕的測試結果,應該也能讓車廠與消費者反思,新科技看起來的確十分簡約美好。但顯然在瞬息之間就可能移動相當長距離,需要專注力與最佳反應的車輛駕駛狀態時。是否應該要想出更好的交互操作方式,才能確保行車安全獲得最大保障。
當然,也許這一切的最終解雖然可能就是自動駕駛。
不過在那之前,也許還是要在這中間找出最安全的平衡,將是車廠甚至是打造相關功能的科技大廠對消費者最負責的態度。Vi Bilägare 的詳細實測資料與車款列表都可以參考他們的報導內容。如果大家有不同的分析,也可以跟我們一起分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