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猶如桌面系統一般,可以更自由調整視窗尺寸並能(在同一顆螢幕)並列顯示最高 4 個 App 的幕前調度(Stage Manager)功能確認登上 iPadOS 16。然而後續的 M1 SoC 以上的硬體限制,想必也澆熄了許多老 iPad Pro 乃至於其他非 M 系列 iPad 的使用者,對於「終於可以更多工」使用蘋果平板電腦的興奮之情(QQ)。
雖說蘋果設下這樣的條件或多或少會讓人覺得是為了要增加購買新產品的誘因,不過其實透過該公司的軟體工程資深副總 Craig Federighi 在媒體訪談,大家應該有機會更理解幕前調度的深度考量點為何 – 雖然依然是「很蘋果」的原則,但其實也算是合理。繼續閱讀蘋果 Craig Federighi 談「幕前調度」限定 M1 iPad 的考量點報導內文。
▲本篇圖片來源:Apple
蘋果 Craig Federighi 談「幕前調度」限定 M1 iPad 的考量點(編輯觀點)
就我們先前所知,蘋果其實在 WWDC Keynote 結束之後也很快就提到在 iPadOS 上,若想使用到 macOS 桌面系統所下放的幕前調度功能,將至少需要 M1 SoC 所提供的強大 GPU 算力、高速 I/O 的虛擬記憶體、更快的存取速度與更多的 RAM。才能在外接最高 6K 解析度螢幕時,應付 Stage Manager「台前」同時運行最高 8 個 App(每個螢幕 4 個嘛)的順暢使用。
當然,講到這大概也有人會覺得,其實 A 系列 SoC 的效能也十分強大,再加上先前 iPad 最高也有來到 6GB RAM,與 M1 基本款的 8GB RAM 相差明明就不算大。因此覺得某種程度來說,假若蘋果可以限制老 iPad 機型不可在外接顯示器使用此功能(畢竟是雙倍負擔?),搞不好就能讓「非」M1 iPad 也能用上這項允許更多視窗同時使用的新多工介面?
這樣的疑問,似乎在蘋果高管 Craig Federighi 與外媒 Tech Crunch 對於此功能的訪談中,獲得了可能的解答 – 也就是可能會讓人覺得像是O話的「蘋果體驗標準」。
訪談裡 Craig Federighi 先是小小透露了幕前調度的開發秘辛 – 這個想讓多重工作環境能用起來感到更明確、更友善的多視窗介面在發想階段時,蘋果這兩支獨立的系統開發團隊很巧的在構思階段都提出了類似的概念 – 應該也不用講是哪兩個系統了吧(笑)。
macOS 與 iPadOS 想分別打造「複雜走向更專注」與「單純走向更多工」介面的方向,讓他們在幕前調度這個路口遇到彼此。而這項功能對於後者而言也許意義更是遠大 – Craig Federighi 甚至在訪談提到幕前調度是「iPad 進化弧線重要的一步。」
畢竟就兩個系統的體驗路線來講。對本來就能夠應付複雜任務的 Mac 電腦,幕前調度新穎體驗也許會造成使用者的不習慣。不過既然原本 macOS / OS X 原本就有 Space 切換、Mission Control 乃至於最基本同時也是最複雜的多視窗使用體驗,基本上都可以滿足原本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因此 Craig Federighi 認為只要有 20% 的 Mac 使用者覺得幕前調度是個好工具,那就已經是「fantastic(很棒)」的表現了。不過對於 iPad 用戶而言就不僅僅是直接把這功能做出來這麼簡單而已…
首先最重要的,是這功能必須符合蘋果認為 iPadOS 的系統功能不該照搬複製其他系統,必須考量 iPad 的獨特體驗來打造功能的原則 – 滑鼠鍵盤支援也是這樣才姍姍來遲吧?
此外,為了打造以平板電腦出發的功能體驗。蘋果在軟體方面也得要一步步鋪陳,先透過系統架構來引導行動應用開發者開始支援包括先前分割視窗多工介面乃至於這次的幕前調度(編按:講起來 M1 Mac 開始支援浮動視窗的 iOS / iPadOS app 也是醞釀此功能的步驟之一吧?)。
而不僅軟體,硬體也是其中的重點之一。
Craig Federighi 提到,自 iPad 推出以來蘋果針對其在系統反應與互動性體驗方面有著極高標準的要求 – 就他的說法,是希望能達到讓系統反應快到,使用者會有彷彿觸摸到螢幕下實物的錯覺。也因此,對於必須實現這樣標準的難度,他也認為一般人可能較難理解。
鑑於蘋果有點算是自作孽(?)的高標準。有別於「原本就可以很複雜」的 macOS,若是要與桌面系統開發團隊集思廣益一起打造出相同功能的話,來到 iPadOS 這邊,不僅軟體要逐步鋪陳配合,硬體方面的支援更是必備條件。而 M1 SoC 具備的高 DRAM 能耐與 NAND 的高性能表現,得以實現的超高速虛擬記憶體交換速度,顯然才能真正符合 Apple 對於幕前調度功能該有的體驗標準。
這種先前被視為放在 iPad 上有點大才小用的桌面級 SoC 規格,現在看來,也成為了蘋果平板電腦系統在生產力方面得以正式跨入桌面領域的最強伏筆?
結語
回到一開始我們想要透過外媒的專文希望能找到,為什麼蘋果不願意稍稍「閹割」幕前調度讓更多 iPad 也得以獲得此功能的這個問題,也許還未有答案。
但要筆者猜測的話,總為了要符合心目中「體驗」標準而設下許多目標,彷彿沒達到就死不願意推出給使用者的蘋果。雖然一些功能的推出常常會慢到變成讓人像是在致敬其他系統 – 所以有人會拿「重新發明」來開玩笑。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蘋果對於提供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體驗這份堅持,的確是有著一定的標準與要求存在。
至於幕前調度所需要的效能是否真的對「非」M1 iPad 太過勉強,或單純因為蘋果認為支援多螢幕體驗是新世代 iPad Pro 的「基本」而必須做出取捨。個人是比較偏向蘋果是希望能將此功能,放在效能方面可以更游刃有餘對應的產品,才會選擇從 M1 開始劃下一道明確的硬體限制。
認真講就筆者的印象,除了 LiDAR 相機模組、Apple Pencil 配件支援之類的先天硬體差異導致的功能差異限制,其實蘋果對於以效能來劃分 iPad 產品功能的做法,在近年來都算相當節制?從這次大家對於幕前調度硬體限制的關注程度來看,先前被認為用在 iPad 有點 overkill 的 M1,也的確可以視為蘋果推動「PC」世代轉型的新起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