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繁忙的辦公室中工作,或是每天都要花時間在嘈雜的環境裡通勤,降噪耳機絕對會是你的選擇。眾多廠商推出了所謂「主動降噪」(ANC)耳機,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主動降噪是如何運作的呢?雖然要阻絕聲音很簡單,但實際上一切都涉及到精密的運算處理。
正想選購降噪耳機嗎?關於主動降噪 (ANC)你該知道的一切
什麼是主動降噪?
主動降噪(ANC)是中高階耳機上的一種功能,許多備受消費者歡迎的耳機皆提供此功能,它以訊號處理的方式來阻擋外部聲音。為了簡便,ANC 超越了耳塞,確保你在長途旅行的列車與飛機上不受噪音打擾。如果你打開一副配有 ANC 功能的耳機,你會聽到它發出微妙的嘶嘶聲,這種聲音只是耳機發射出訊號中能被聽見的部分,另外還有人耳聽不見的低頻,於是主動降噪耳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部分人的耳朵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主動降噪是如何運作?
主動降噪依賴一系列的麥克風以及「相位消除」的概念。這些麥克風策略性地配置在耳機周圍,並且利用麥克風來確定用戶聽到的內容。一旦麥克風捕捉到聲音,耳機內部的數位信號處理器(DSP)硬體與軟體就會開始運作,而這也是它複雜的所在。
你可能聽過「聲波」這個詞,這就是聲音造成的波動,如果你聽到一個聲音,複製它的聲波,然後稍稍延緩它使聲波之間不對齊,其中一個波形的峰值與另一個波形相反方向的峰值同步播放,使它們能夠有效地相互抵消。這在自然狀況下很少發生,但是非常有效,耳機中的麥克風就是利用這種技術運作,比較高階的耳機則以更先進的硬體與軟體智慧適應周圍環境。
某些耳機使用位於外部的麥克風,尤其在耳塞式耳機上更是常見,雖然更容易做到,但因為不能準確地反映你聽到的內容,所以效果有限。較大的耳機則會選擇將麥克風配置在耳罩內靠近耳朵的位置,這表示耳機能更精準地反映你聽到的聲音,使聲波間相互抵消更有效。另外還有些耳機採多麥克風策略,無論在耳機內外皆配有麥克縫,實現更全面的降噪效果。
被動與主動降噪有什麼不同?
你會看到有些耳機標榜提供「被動降噪」功能,與其說是降噪,稱之為「隔音」可能更為貼切。被動降噪的原理相對於主動降噪來說更為簡單,它的運作方式與用手把耳朵捂起來相同,也就是在耳朵處加強隔絕,使噪音無法進到耳朵中。當你開始在耳機上播放音樂時,另一部分的作用就會出現,由於聲音離耳朵更接近,使得音量相對更大,能夠有效地將背景中的聲音完全掩蓋住。
在使用耳機時,只要耳機對耳朵的密封性良好就能夠阻絕一些背景噪音,密封性越高,隔音效果也更好,通常對耳罩式耳機或耳道式耳機最有效,單純的貼耳式耳機和常見配戴於外耳廓的耳機並不能真正創造隔離的密封效果。
雖然整體而言不是什麼花俏的技術,但在某種程度上是簡單而有效的,而且絕對比沒有的好,之所以提及被動降噪只是讓大家能夠真正地把被動降噪與主動降噪之間的差異弄清楚。
主動降噪的缺點
儘管主動降噪算是比較高階也比較精密的技術,但它並不是沒有缺點。首先,由於麥克風和聲音處理,它需要電力來驅動,這表示,即使是有線耳機,只要具備主動降噪功能就需要電池供電。
其次,主動降噪對音質也有輕微的影響,由於相位消除,你不能真正聽到未經處理的無損音樂,當然這個問題對於一般用戶來說不成問題,但對於發燒友或是講究純粹高品質音樂的人來說,這是值得一提的重點。
最後,主動降噪最大的問題在於它隔絕了聲音,這如果是在像是辦公室之類安全環境中時當然沒有後顧之憂,但若你外出時依然戴著降噪耳機,聽不見喇叭聲、環境裡的聲音而無法對突如其來的狀況做出緊急應變,明顯提高了危險性,這也是近年來越來越多耳機開始配有通透模式的原因。
什麼是通透模式?
通透模式這個名詞最初是在 Apple 發表 AirPods Pro 時亮相,但它很快就會被其他耳機製造商所採用,不過其實早在 Apple 推出之前就已經有其他像是 Sony (Sony 稱之為快速注意模式,須將手放在耳罩上)等品牌在耳機上做過這樣的措施,只是並不叫這名稱。
這個想法與降噪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它透過同樣的麥克風收錄環境音後直接將其播放到你的耳朵中,而不是產生反向聲波將之抵銷。這表示你仍然可以在聆聽音樂時聽到外界周遭的一切聲音,如果在跑步或是騎自行車時就是個非常重要的功能。
由於它是利用原有的硬體作動,很可能未來會出現在原本就配置有主動降噪的耳機上,這就得靠用戶密切關注各品牌釋出的韌體以獲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