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平台在網路上已經非常普遍,人們也習慣於在社群平台上發表各種個人言論並且發起各種討論,但其中難免會有些被視為「仇恨言論」的過激內容。Facebook 上有超過 20 億的用戶,五花八門的言論也相對更多也更雜,今日(6/3)Facebook 針對其「仇恨言論」政策的認定與制定進行說明。
Facebook 針對亞太仇恨言論政策說明,保障用戶在平台上的權益
Facebook 的言論政策主要環繞 5 大核心概念而設計,包含了意見、真實性、安全、隱私與尊嚴,而 Facebook 每兩周就會舉辦一次政策論壇來制定與修訂其社群守則,透過工作小組對內部與外部相關人員進行諮詢,加上收集用戶使用、濫用 Facebook 平台上的資料並且經過內容政策團隊來依照時事情況來設計後在全球政策論壇中提出建議。
「仇恨言論」的處理之所以被視為一項大挑戰來自於下面 4 點:
- 沒有全球公認的定義
每個國家對於仇恨言論的法律容忍度不同,加上各國文化的差異,因此無法以單一標準來認定哪些內容被歸類於仇恨言論之中。 - 人們對於言論的容忍度不同
每個人對於言論的接受程度都不太一樣,同樣的言論有的人可能一笑置之,有的人則會覺得被傷害、羞辱等,所以在認定上也有個體上的差異。 - 仇恨言論需考量脈絡與情境
必須依照上下文、發表該言論的背景等因素來衡量與評估使用者所發表的內容是否被歸類於仇恨言論。 - 人們會譴責、討論與仇恨言論有關的詞彙,或是改變特定詞彙的意涵
同樣的用語可能因為出現的地方與場合不同而產生定義上的差異,也會因為認知與解釋的不同而有迥異的說法。
Facebook 對於仇恨言論的定是在於「針對人們受保護的特徵進行直接攻擊」。舉例來說,在之前歐美國家因為疫情關係而攻擊亞洲人的相關貶低、暴力、輕視、咒罵與排擠等言論就屬於 Facebook 仇恨言論的範圍之一。Facebook 也將仇恨言論分為三級:
- 第一級
1. 暴力言論
2. 抹滅人性、非人化的言論
3. 嘲弄仇恨犯罪的概念或受害者
4. 特定抹滅人性、非人化的比喻 - 第二級
1. 貶低、詆毀他人的陳述
2. 表達輕視、憎惡或厭惡
3. 咒罵 - 第三級
1. 號召排擠或隔離對待的行為
2. 誹謗、詆毀的言論
Facebook 上面每 1 萬則內容中僅有 7-8 則包含仇恨言論在內,之所以能夠將平台上仇恨言論降至如此低的比例歸功於其多方切入的仇恨言論措施。在仇恨言論的執行上面,從三個方面同步進行:
- AI
Facebook 的 AI 具備可辨識不同語言中相同概念的能力,並且能夠完整理解整篇貼文中文字、影片與圖像的內容,在主動偵測後根據傳播性、嚴重性與違規的可能性將內容排序後交由內容審查員進行後續處理,以做到在用戶檢舉發現前就先初步移除掉仇恨言論內容。 - 用戶檢舉
在 Facebook 上不管個人、社團或粉絲頁中的所有貼文,只要內容失當都可以被用戶主動檢舉,大多數被檢舉的內容可以在 24 小時內完成審查並進行處理。 - 內容審查團隊
Facebook 在全球有 35000人員負責安全業務,15000 位內容審查員來維持秩序,確保在各地都能有使用該地母語的審查員來進行不當內容的糾舉。
最後,Faecbook 也公布了自家在仇恨言論方面的成績,從 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間,Facebook 對仇恨言論採取行動的數量提高了 389%,其中運用科技主動偵測並移除的仇恨言論比例高達 97.1%,也就是說 AI 在整個 Facebook 的仇恨言論處理中居功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