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Intel 將以 Ice Lake 和 Comet Lake 兩種製程有別,定位也有少部份不同的雙架構來迎戰對手,玩家們也將針對兩架構的不同來斟酌選擇。使用 10 nm 製程的 Ice Lake 在內顯方面比較強悍,但維持使用 14nm 製程的 Comet Lake處理器則是以高核心數來為專業玩家提供效能。沿用 14nm 製程的 Comet Lake處理器目前僅有低電壓版處理器,即型號後綴 U 、 Y 的產品。這樣的配置不禁讓人有些納悶,但往另一個方向想,Intel 這是在給筆電使用者釋出誠意。未來採用低電壓處理器的筆電,如 Apple Macbook 這類主打纖薄體型,又有強悍效能的筆電產品,將會隨著 Comet Lake的高核心數配置,獲得不錯的多核心效能:
▲Comet Lake處理器目前只有 U 、 Y 兩系列,最高 6 核心的配置讓筆電能有更強的多核運算效能(圖片來源)
一般來說,新架構新玩意通常應該會先推出普通電壓版,接著才會透過市場定位分出低電壓版本。但 Intel 最近的作法頗耐人尋味,有些讓人搞不太懂葫蘆裡賣什麼藥。明明應該是全新 10 nm 製程的 Ice Lake 處理器,配置的核心數卻不如舊 14 nm 架構的 Comet Lake處理器。兩者偏偏又同樣定位為 Intel 第 10 代處理器。官方給出的說法是,Ice Lake 在 AI 軟體加速表現上有不錯的水準,雖然並不著重在給玩家更多核心數的配置,但卻給了一個相當優秀的內顯核心 Iris Plus,Comet Lake則是在 15W TDP 下擁有六核心 12 執行緒的配置,內顯則並無特別強化,玩家可以大略分成桌機跟筆電兩大領域分別推出各自適合的新架構,雖然製程跟規格有別,但 Intel 很顯然想在這兩個領域持續獨領風騷。
Comet Lake 才有六核心,Ice Lake 分到好內顯
先別忙著比較 Ice Lake 跟 Comet Lake了。來看看 Comet Lake的部份。低電壓版照慣例分成了 U 跟 Y 兩個後綴型號,兩者各有各的意義。
U 系列較重視效能,TDP 約 25W,從 Macbook Pro 到 Dell XPS 13 等筆電中都有它們的影子,也擁有目前第 10 代處理器中僅有的 6 核心處理器;Y 系列 TDP 約 9W,針對無風扇的筆電裝置,比如 MacBook Air 或 HP Spectre Folio 這類設備能夠正常運作。
雖說 Comet Lake接在 Ice Lake 後面登場,感覺上 Intel 像是不太注重這個領域。但熟悉 PC 市場的朋友都能明白,其實筆電才是 Intel 捏在手心裡的至寶,筆電處理器所追求的低功耗高效能,在 Intel 手上仍然得到發揮:
▲許多影音剪輯軟體為了增強效能,均有啟用 GPU 加速與多核心優化,Comet Lake 的多核心特色能為影音作者提供更強的後援。圖為 Apple Final Cut Pro X 軟體界面(圖片來源)
U 系列與 Y 系列的處理器命名上變動不大,由於這次已是第 10 代處理器,因此型號會多出一位數。從「品牌+四位數字+後綴字」的公式變更為「品牌+五位數字+後綴字」。例如 Comet Lake U系列處理器規格最強的 Core i7-10710U 來看,「Core i7」的部份為品牌,「10710U」前面的 10 兩數字代表第 10 代,「710」則是產品的定位,同個系列中數字越大效能越強。最後的「U」字後綴,代表它屬於的系列。詳細規格可參考下表:
▲Intel 新推出 Comet Lake 處理器,以低電壓版 U 系列和超低電壓版 Y 系列先行推出(圖片來源)
從 Intel 同時在 10nm 與 14nm 製程上推出第 10 代處理器這件事來看,筆者認為 Intel 對目前的 10nm 製程還有未能掌控之處。過去 Intel 並不是沒有在製程進化上遇上了瓶頸,但這次 Intel 背後還多了對手新架構帶來的壓力。
筆者猜測,在要求相對嚴苛,能在低電壓下運作的筆電處理器,以現在的 10nm 製程去試做,或許仍有許多毛病存在,Intel 不能讓未成熟的產品直接上市,因此讓 Comet Lake 設定了多核心,卻又用相對保守的製程策略,而讓產品能順利問世。
雖說直接採用第 10 代處理器的筆電尚未問世,筆者仍然十分期待它們的問世。甚至於樂見到纖薄筆電也能比照電競筆電那樣,打出六核心規格的口號。對於有需要多核心效能的玩家來說,接下來期待各家筆電大廠採用第 10 代處理器的新筆電,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消息來源:Intel、Digital Tr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