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產品的這塊領域,HomePod 其實並非 Apple 首次的嘗試。在 iPod 還極度熱門的時代,他們就推出過 iPod Hi-Fi 這個相對蘋果其他產品算是相當短命的揚聲器。曾有機會接觸這款產品表現的小編,其實在聆聽音樂的當下就深深地為其設計以及播放音質表現所吸引,甚至一直想要入手(可惜學生時期太窮…)。
時至今日,小編則是有機會在台灣上市前的第一時間,體驗到蘋果針對這類產品的再度嘗試 — 這次他們用一台加入 A8 晶片核心、導入束波成形技術,打造出強大到令人不禁會心想「這真的是從一顆這麼小的智慧喇叭傳出的嗎?」這樣的環繞效果。不得不說真的每次播放,小編都還是會轉頭看看 HomePod 發出這個讚嘆的問句,然後接著又再度被「它」所說服,畢竟看起來造型極簡又小巧的 HomePod 就這樣待在客廳或書房的一小角,等待你用語音喚醒。繼續閱讀 Apple HomePod 生活體驗 :聰穎聆聽,就要全能。
Apple HomePod 生活體驗 :聰穎聆聽,就要全能
▲影片:Apple HomePod 台灣版開箱
其實在實際體驗 HomePod 之前,小編也與各位一樣,會有點懷疑到底這顆大小接近前一款 Mac Pro 的喇叭,是否值得這接近一萬台幣的售價。而在第一次在房間裡以 50% 的音量,聆聽 Apple Music 的音樂之後,這些疑問就瞬間被音頻給震出房外。
真的,個人十分建議各位可以好好地到 Apple Store 或者是有購買的朋友家實際聆聽體驗一下,通常的感想應該都是:「我真的是小看這個智慧喇叭了」– 真的,就忽略各種規格,直接聽歌吧!
▲圖:透過 嘿 Siri 語音指令或者是頂端觸控長按點擊,HomePod 都會以彩色的估溜估溜的光效表示正在聆聽指令。
在你點下或喊出 Hey Siri! 指令開始 Play 播放音樂的同一時間,HomePod 透過極簡機身外觀之下的六個麥克風陣列,讓你無論你將它突然拿到家中的哪個房間,它都可以即時地在七個號角式高音喇叭搭配高位移範圍低音喇叭發出聲音的同時,開始分析出最佳的環繞反射效果,讓你不用再被綁在傳統揚聲器十分侷限的正前方最佳聆聽位置。
在房間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面對著 HomePod,都可以獲得最好的環繞音搭配強化人聲與主要樂器聲的「直達音」的聆聽效果。這點,算是之於一般揚聲器產品,Apple 所提供的獨特技術。但到底 HomePod 用起來如何,我們聽起來的覺得音效表現如何,是否真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底下我們簡單透過生活體驗中的心得,給各位一點概念。
HomePod 好聽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小編必須要先講一下,HomePod 這個名字中的「 Home 」,已經基本上確立的它的使用環境。內建 A8 晶片的它, 懂得透過空間感知技術來調整音訊,讓透過分析將聲音分為「直達聲」與「環繞聲」,達成更有層次的環繞音效效果,所以如果沒有一個有牆壁的家,那麼 HomePod 就有點無用武之地(只剩直達音了啊)。然後還有一個大重點,就是因為它只支援 AirPlay,所以 Android 的用戶基本上現階段是無緣的狀態 — 不然,現在 iPod touch 很便宜…(咦)。
家有新聲,為家而生
由於 HomePod 的內部擁有多達七組喇叭以不同方向發出音效,來透過與房間牆壁反射達成這種效果的關係。所以當你拿到戶外或很空曠的場地時,不能說它就完全沒用,但基本上已經讓 HomePod 最大優勢無法發揮。此外,由於運作一定需要 Wi-Fi 才可以使用,所以想要拿去 Glamping 或露營一波的話,除了電源的問題,還是要考慮一下至少要能有穩定的無線網路比較適合。
簡單地講,要開 Home Party,還是要在「家」嘛。至於 HomePod 夠不夠格開趴?個人使用起來的感想,是覺得真的超夠也超適合的啊!這裡一方面是它基本上音量開到 30% 個人就覺得已經快要擾鄰了;50% 在自己家大概 1X 坪的客廳來講,就已經覺得堪稱「放肆」了,所以音量方面個人覺得完全沒問題(但我也沒開到 100%,真的怕被關切)。
會有這麼強的音量表現,估計是與 HomePod 必須「適應」多數房間進行環繞音的反射有關。畢竟如果遇到比較會吸收音頻或反射過於複雜的環境,如書架(上面很多書)等,就會需要足夠大的出力才能保持穩定的輸出表現。不過個人真的覺得 HomePod 應該真的跟 Apple 在簡報中跟我們透露的那樣,已經在成千上萬間房間驗證過這套空間感知技術搭配這個「新聲」的能耐,除了足以應付大多環境外,也懂得在每次被移動過後就重新偵測現場環境的狀態帶來最佳音效表現。
HomePod 搭載的 20mm 高位移範圍低音喇叭,搭配動態調整低頻的效果也十分不錯 — 低音效果算適中,但遇到特別強調重低音的歌曲效果也還是可以相當突顯。看來 HomePod 據說具備有錄音室等級的動態處理技術真的有起到作用。是說,其實以小編這個有重低音就分數直接先加 50 分的低音控而言,再加上音量也夠大,所以 HomePod 做為家庭或甚至開趴使用都已經是完全能夠滿足我的需求了。
巧妙利用環境,打造層次豐富的環繞音效
▲圖:極簡設計的 HomePod,要把電源插頭插上,其他使用基本上都可以(區網內)無線遙控完成。
HomePod 最令人激賞的環繞音效部分,在初次設置 HomePod 透過其播放第一首歌或者每次內建其中的加速感應器偵測到移動的時候,會花開頭約 9 – 15 秒進行「空間感知技術」的偵測 — 然後配對真的不太需要教,因為基本上就是插上插頭拿出 iPhone 就能開始配對程序,然後就能 AirPlay 了。這種簡單程度大概跟 AirPods 的配對有得拼… 不過具體的使用方式,還是可以在本篇最開始的開箱影片中找到。
而因為是使用 AirPlay 技術的關係,若是要用來「AirPlay」KKBOX 與 Spotify 的歌曲都是可以的,甚至也能在 YouTube app 中找到 HomePod 來在觀看影片時當做揚聲器使用。蘋果也向我們電腦王阿達團隊分享,其實設計 HomePod 時,他們也研究了將 HomePod 在各種房間內使用過了。所以無論你將 HomePod 放在房間的桌上,或者是距離書本十分接近的書櫃上,它都可以聰穎地自行調整喇叭陣列的輸出,達成最佳的環繞音效。
小巧卻巨大
如果要具體形容 HomePod 的聲音效果有多「小巧而巨大」。其實有點像是一些超小喇叭產品,可透過厚實的木桌傳導音效,來達到更好的音效表現那樣的更進階版本。HomePod 透過神奇的空間感知技術,讓房間的各種反射「歸零」,配合將音效分成環繞音與直達音的方式,巧妙地將原本可能因為各種傢俱反射複雜的室內空間,化身成 360 度零死角均勻朝著聆聽者而來的巨型喇叭。
正面傳出的直達音,配合被分成環繞音的音源再以反射的方式,加上渾厚的低音環繞,所建構而成的巨大無形揚聲器,巧妙利用智慧的偵測技術達成了一般小型喇叭難以達成的更寬廣聲音表現。這樣寬廣均勻的環繞特性,基本上你只要在空間的任何位置面向 HomePod 聆聽,都可以獲得十分平均的音效。不會有傳統喇叭那種必須要坐到一定範圍內才可以得到最佳聆聽表現,效果相當明顯,而且各種類的歌曲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效果。
個人覺得只透過一顆小小僅 17.2 x 14.2 公分的圓柱形喇叭,就能達到以往可能要在房間內拉線將多顆喇叭放置在各個角落,並且微調方向效果才可能達成的音響設置(光是不用這麼多佔空間的單體佔空間這樣就值了),就已將算是非常超值 — 好的環繞音響組合也是所費不貲啊。
更別說,如果你入手的是極其講究的多聲道組合,當想要將同樣的環繞音效改而放到不同的房間時,就又一切得要重來… 而 HomePod 基本上移至每個房間,都只需要頂多 15 秒的時間,就可以無腦瞬間達到最佳環繞音效表現,是「很蘋果」的環繞音響解決方法。
立體,也行
▲圖:蘋果對於兩顆 HomePod 立體聲的配置並沒有太多設置限制,但建議至少要相隔 5 英尺會有比較明顯的立體聲效果。
對於想要追求更好立體音效表現的使用者而言,這次的體驗中,我們也有透過 AirPlay 2 連結兩顆 HomePod 達成立體聲音場來進行測試。追求均勻輸出表現的單顆 HomePod,因為不會去針對左右聲道進行分離的動作,所一旦再加上一顆 HomePod 成為立體聲組合後,真的會立即感受到明顯的立體聲效果。而且即便是連結兩顆 HomePod,Apple 的空間感知功能也還是依然持續運作,互相偵測達到一致均勻兼顧環繞音效,表現則是更為全面出色。
不過在此還是要講一下,除非是想將透過 AirPlay 2 與 Apple TV 連接當作立體聲喇叭使用,來體驗更好的影片環繞音效。不然以小編而言,如果真的是會想要擁有多顆 HomePod 的話,其實主要還是更偏向多房間使用為主(客廳放一個、臥室放一個之類的),然後偶爾想要用立體聲的時候,再把喇叭配對在一起就好(超快設置的好處又來了,給讚)。
所以相對於立體聲的組合,可以讓自己在各個房間無縫接力或者同時聆聽音樂與隨時命令 Siri 的使用情境,才是會讓我想要買多顆 HomePod 的主要契機 — 雖然說自己剛開始應該還是會只買一顆,然後在各個房間搬來搬去啦(慢慢存另一顆 XD)。
HomePod 智慧嗎?
判斷一個智慧喇叭是否好用的關鍵之一,就是它是否夠智慧(好像在講廢話)。其實單就 HomePod 可以在這麼小巧的機身榨出這麼令人驚艷的音效,個人覺得就已經很有音效方面的智慧了。不過顯然,大家對於這種比較無法快速感受到的智慧功能可能還是比較無感,所以蘋果也沒有忘記在其上搭載了 Siri 語音助理。也因此 HomePod 也具備有與 iPad 以及 Apple TV 那樣,可以做為 HomeKit 核心的家庭控制樞紐使用的方式(可以在外網連進家中控制 HomePod)。
▲圖:除了左右加減音量外,HomePod 正中央也可以支援觸控,操作方式與 iPod shuffle 以及 EarPods 的按鈕一樣,單按可以播放 / 暫停音樂;雙點下一首歌;三連按則是上一首歌曲 — 是說,其實請 Siri 來幫你會比較快啦 XD。
簡單地講,只要是你在 iPhone 上所可以進行的「嘿 Siri」指令,包括詢問交通、天氣、一般知識、運動成績、單位換算等,最近更是加入了新聞電台的廣播(Pop Radio、九八新聞台、東森新聞頭條等,只需要喚出 Siri 來請它「播放國際新聞」即可),也能使用好用的 Siri 捷徑功能與三方應用連結。
這些指令基本上都可以在 HomePod 上執行,而且甚至執行的可能比 iPhone 還要更好 — 這是因為有陣列麥克風隨時感知音訊狀態的關係,Siri 的啟動指令敏感度超高,重點是即使音樂仍在播放中也還是可以精準抓到,個人覺得這真的會讓人更願意透過語音來進行控制,不過…
家庭使用情境待加強
進階 Siri 指令如備忘錄、電話、行程等功能的部分,在初始設置 HomePod 的時候,其實是會詢問你是否要啟動「個人化要求」。啟動之後,只要 iPhone 在同一個區網之中,便可以在簡訊來的時候請 Siri 唸出簡訊內容,或者是用 HomePod 擴音接聽電話。
雖說 Siri 不會主動唸出來電者(需要講「嘿 Siri,誰打電話給我?」),並且可以在設定中選擇「限安全的要求」來透過 iPhone 解鎖來取得相關資訊。但目前來講,HomePod 對於所有收到的「嘿 Siri」指令,其實是會照單全收的,所以「現階段」還是必須要斟酌是否要開啟比較隱私的智慧功能。
像是如果很擔心被家人誤用 Siri 來存取到敏感的個人資訊的話,是可以關閉個人化要求這個功能;如果也怕音樂偏好被家人用 HomePod 播放音樂而影響的話,也可以關閉「使用聆聽紀錄」這個選項。
是說,這樣的狀況很快應該就會得到更智慧的解決方案。因為 WWDC 2019 上就已經發布,HomePod 將會獲得針對不同家人的「嘿 Siri」辨識功能更新即將降臨。如此一來 HomePod 的個人化功能就不會僅限於單一 Apple ID 的用戶,理論上也可以分辨與客人之間的聲音。
簡單地講,現在 HomePod 上的 Siri 也許還不夠智慧,不過未來透過更新,這個已經在音質表現上讓小編感到超乎預期滿意的 HomePod,未來則是有機會在智慧功能上趨於完善,變成更完美的智慧喇叭。
結語:就要完美?
對於 HomePod 整合軟硬體技術提供的音質與環繞音效表現,做為蘋果在音響產品上的再度嘗試,單是音效方面的表現,個人就覺得它已是物有所值,無庸置疑地已將是突破以往的產品。如果問我會不會想要買 HomePod,已經錯過一次 iPod Hi-Fi 的小編,基本上是會豪不猶豫想要入手圓夢的。
總的來講,HomePod 也許「還不是」目前市面上最智慧的智慧喇叭產品,但它在聲音的表現,個人覺得已經高過大多數智慧喇叭。有了好的音質基礎,智慧功能什麼的,其實未來只要透過更新(而且也已經承諾將會帶來更新了)也就能漸漸健全。畢竟,喇叭的主要用途還是在於聽音樂,若是無法給人滿意甚至驚艷的音效表現,以及易用的整合音樂服務,那也就是空有智慧而已。
結束忙碌的一天想休息或是邀請好友來到家中,想好好 chill 放鬆來個音樂?Apple Music + HomePod 的這套方案對我而言真的充滿了魅力 — 只要出一張嘴點歌或甚至講聲「派對音樂」或「慵懶放鬆音樂」,剩下來的全都無腦地交給智慧喇叭處理,也不用去移動「尊臀」到最佳聆聽位置就可以輕鬆享受音樂,也不用去管每顆喇叭的表現是否正常位置是否正確。個人認為這種 It just works 的體驗,就是 HomePod 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