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在 SONY 全幅無反已經推出三個世代的 2018 年,Nikon 與 Canon 總算願意端出他們自己的 Nikon Z7 與 Canon EOS R 全幅無反 (對不起了,Leica SL… 你比較獨特一點 XD)。這兩個(包含 Z6 應該該說是三個)產品一出,獲得市場上褒貶不一,也有許多人認為對於 SONY 的影響並不會太大。然而單就市場的角度而言,個人覺得這波三大廠全面在全幅無反領域到位的當下,的確是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有趣觀察點存在。
▲圖片來源:CameraSize
Nikon Z7 與 Canon EOS R 全幅無反 是真心想要給消費者好的產品嗎?(編輯觀點)
雖然標題這樣看好像有點黑特(Hate),不過筆者想表達的是,就目前看來 Nikon 與 Canon 所推出的產品,基本上都還是比較粉絲取向的產品。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要從各廠的包袱來講起了 — 這部分相信各位心中應該也與我一樣,很快就想到了的就是他們招牌的 DSLR 系列產品。
各家有各家的(沈重)包袱
沒錯,對於兩間老相機廠而言,肯定是很難真正大破大立放棄長久以來的榮光的單眼相機這塊市場,然而 SONY 卻早已用三代產品將無反相機的行業標準推升至新的高度,顯然也讓後進者不太能夠找到可以讓 DSLR 並存的產品定位。不過在 Nikon Z 與 Canon EOS R 推出之後,不得不說,筆者真的對於大廠的市場策略感到異常的佩服。
首先是兩家新出產品的定位部分,之前看到有人形容得很好,Nikon Z7 與 Z6 分別對應的應該是他們自家的 D850 與 D750;Canon EOS R 則是對應了 EOS 6D II 這樣的產品系列。仔細想想,還真的很有這樣的味道。此外,也許也是因為這樣長久以來的定位默契,兩間廠商剛好錯開了彼此直接競爭的機會。
Nikon Z 與 Canon EOS R 都帶來了幾項來自 DSLR 的良好傳統與優勢,包括良好的手感、對焦性能與熟悉的頂部資訊窗等。EOS R 則是還帶來了觸控條的革新操作方式與 5,655 點,可在 F1.2 時達到 -6EV 暗部對焦的對焦系統(換算 F2.8 下應該約是 -4EV 才對,但在 Dual Pixel 對焦系統中也算是最強的對焦表現了)。並且也全都主打全新超大接環與無反光鏡的極短鏡後距所帶來的光學優勢 — 這裡等於直擊了由 E-mount 直升支援全幅的 FE-mount,未來所可能遇到的光學瓶頸(這部分我們後段再談)。
但,看似擁有許多優勢的「新」Nikon 與 Canon 全幅無反,卻配上了與機身有點不太協調的首波鏡群 — 雖然奇怪,但後來仔細想想又似乎不太奇怪(笑)。
異常不協調的(價格與尺寸)定位
▲圖片來源:Nikon
兩間廠商都是本著追求極致光學的目標,所以都各自推出了宣示自己光學技術的鏡頭,分別是紅線圈的 28-70mm F2 L 與 Nikon 以往的招牌復刻之作 NOCT 58mm f/0.95。然而這兩顆鏡頭不僅價位驚人(前者約合台幣 9.2 萬),連體積也是大到驚人。令人對於無反印象中應該要與 DSLR 完全不同,可以更為輕便好攜帶,拍照起來沒有沈重負擔的概念完全不同。更別說是接在相對於 DSLR 更為小巧的機身上有多違和了。
▲圖片來源:Canon
然而,若是去看看 F1.8 光圈的定焦,或者是 F4 光圈的 KIT 基本鏡頭。更是發現這波基本上所有無反鏡頭動輒破兩萬台幣的價位(24-70 或 24-105 KIT 都要三萬…),都會讓人覺得難以親近。導致小編現在只想打自己兩巴掌,當初真不應該說 SONY GM 鏡頭又大又貴的…
鏡頭貴又重?那就轉接嘛(眨眼)
其實原本 Nikon Z 推出之後,筆者就已經有點嗅到這種味道了,不過直到 Canon 一不做二不休整整端出三個接環(!),那麼那種說好聽點是「在鏡群還不夠完整的情況下,那可以先用我們之前完整的鏡群」的這種積極推坑 DSLR 鏡群的概念,基本上就是展露無疑了。
是說,即便是 SONY,當初 E mount 與 FE mount 推出時,也都是有推出對應的轉接環。然而,即便在已經有直接對手的參考售價的情況下,Canon 與 Nikon 還是不約而同地全面推出的都是價位更高的鏡群,個人覺得如果嫌貴就請大家去買 DSLR 鏡頭的意味還是非常明顯。
▲圖片來源:Canon
雖說 Canon 與 Nikon 的確有許多輕巧型的鏡頭可以選擇。但畢竟在接環更大、鏡後距更近得更好優勢下,要打造一顆光學表現不錯,但價位與體積更平易近人的鏡群,理論上應該沒這麼難才是 — 看看 SONY 的 28-70mm KIT 與初代 Alpha FE 鏡頭首波的 35/2.8 ZA 與 55/1.8 ZA,都是很好的示範,甚至後續推出的 28/2 也都是十分符合無反普遍印象輕便特色的好鏡群。
所以小編不禁心想,到底這波端出的產品,是否真的是想要推出對消費者而言最好的產品,還是依然充滿著對於市場定位的算計?只能說畢竟大廠還是有一些原本的 包袱 優勢存在,所以策略上也不見得會那麼符合所有人的需要囉。
所以,到底誰會想要「買買買」?
目前 Canon 與 Nikon 針對無反相機的方向,個人覺得多少還是有一種偏向鼓勵使用 DSLR 系統的走向… 這樣是好是壞?說真的,如果我是一個已經擁有許多 DSLR 鏡群的人,應該是真的會想要單買機身與轉接環,來使用看看它到底能不能取代現有用途,然後再考慮購入原生鏡頭來充分利用無反的優勢。
也因此,個人覺得這波推出的產品,還是較為偏向忠實使用者導向的粉絲向策略 — 出家為(索)尼的大家,應該沒有太快出清掉鏡頭吧,應該沒有吧!?是說,其實不少朋友都還是用轉接環在接 Canon 鏡頭在 A7 上使用,所以相對而言,Canon 好像機會更大些?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也難怪在 EOS R 的定位上,並沒有太過激進。
另一方面,兩家廠商未來幾年應該也會漸漸地透過推出更多不同等級的鏡頭與機身,來逐漸吸引更多消費者願意接納這套系統 — 這部分 Canon 已經受訪說過 EOS R 不是唯一全幅無反機身了,至於 Nikon 一推就說是專業級,不意外地也將會有類似 EOS R 級別,甚至更入門級的產品(儘管,在 Z7 / Z6 推出之時,他們還是不放棄硬推了個 D3500…)。 至於說好的專業卻配單卡槽,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Nikon D5 表示:哥才是專業)。
所以如果覺得目前的產品不太滿意,也別擔心,遲早會有更適合你的款式推出的,屆時,原生鏡群也將會更為完整。
Canon 與 Nikon 到底對 SONY 會有威脅嗎?
雖然許多朋友都覺得看完這波發表,都認為大概是等不到 SONY 降價了(譯:覺得 Canon 與 Nikon 的全幅無反基本上無威脅)。不過筆者認為,Canon 與 Nikon 真不是省油的燈。
首先,單就主打的接環尺寸部分(作為參考 FE mount 為 44.5mm,Canon 與 Nikon 分別為 54mm 與 55mm),這的確會是也真的「可能」會是 SONY 的痛處。畢竟接納了 E mount 的鏡群這件事情,基本也與 Nikon F mount 會撐這麼久的原因類似,就是希望能繼續沿用之前好不容易養出的鏡群。
反過來看另一邊的 Canon 倒是真的都很大膽,無論是從 FD 直跳 EF 接環,或像是這次的 EOS R 就直接放棄掉對於 EF-M 的支援度… 不得不說,這家廠商在這方面的勇氣的確可嘉(為 EOS M 用戶默哀 — 不過其實 Canon 這波還是有推出 EOS M 的 F1.4 標準鏡,但你懂的… 估計日後這套系統的資源應該不意外地將越來越少)。
▲圖、全幅無反裝上一般焦段三元鏡比較。是說,因為 Nikon 目前沒有 F2.8 的類似焦段變焦鏡,所以只好選擇有轉接環轉接大三元之一的圖片了(來源:CameraSize)
簡單地講,未來 Nikon Z 與 Canon EOS R 在光學極限的探索上,將很有可能讓 SONY 無法追上腳步。不過個人認為這不見得是什麼壞事。一方面是 SONY G Master 鏡頭以往會被覺得很大,但在現在對手出現了以後才發現 GM 尺寸其實也算是提供了良好的平衡(唉,沒想到我有一天會這樣說),所以不見得真的能造成威脅 — 小巧的鏡頭其實 SONY 倚靠數位修正,也都提供了不錯的影像品質表現,所以就端看對手是否能拿出真正有感的畫質成績了。
▲圖片來源:SONY
是說,如果後進對手真的達到讓 SONY 望塵莫及的超高畫質。姑且不論這搭配的鏡頭會有多天價,其實號稱黑科技滿滿的 SONY,也早在四年前就已經在準備全幅的曲面感光元件了(上圖)。這種可以有效改善邊緣失光的科技,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在 RX2 或 SONY 全幅無反上面亮相,應該就是看對手能給 SONY 多少刺激了吧?(想看看曲面感光元件有多黑科技的,可以參考一下其他網站的報導。誒靠,居然也是我寫的)
是說,至少 EOS R 應該可以刺激 SONY 至少搬出全翻轉觸控螢幕吧(可以吧?拜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