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出自合作媒體「愛范兒」經授權刊登於本站,作者:木斯
多值得一說的往事,而手機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在發掘和回溯諾基亞歷史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最早一批的用戶,對於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會更有感觸。他們會提起第一台搭載了Nokia Tune 經典鈴聲的2110,第一台內置了貪食蛇遊戲6110,以及那個在全球賣出了一億台的諾基亞3310。
但如果換做是8090 後,也就是從彩屏機走過來的人,則更願意提起Symbian 時代的Nseries 智能機系列,又或者是微軟時期的Lumia 所留下的多彩印記。
而對於諾基亞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游離於Symbian 和Windows Phone 之外的過渡性項目,也就是所謂「備胎」般的存在。它剛面世就被官方判了死刑,也根本沒有在商業上獲得與之對等的待遇,更讓這款產品充斥了許多悲劇的色彩。
但就是這樣一個「備胎」,卻被不少人視為是諾基亞「最後的輝煌」和「真正的絕唱」一般的存在,以現在的視角來看,在它之後發售的諾基亞智能手機或是其它廠商的產品,依然能隱約看到對它的某種致敬,更有人選擇另起爐灶,試圖重新將它帶回到公眾視野之中。
我知道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能猜到它的名字。沒錯,答案是諾基亞N9,這次我們來說說它的故事。
居安思危的諾基亞,曾有過一個Symbian 之外的自救方案
對於智能手機行業來說,2007 年亮相的iPhone 已然被公認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彼時,諾基亞仍坐擁著全球近6 成的市場份額,但它並沒有完全無視即將到來的觸屏手機的浪潮。
諾基亞最早用於對抗iPhone 的設備是發佈於2008 年的Nokia 5800,這是諾基亞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全觸屏手機,而進一步被中國大眾所熟知的則是2009 年面世的Nokia 5230,你應該還多少記得當時它那塊得用觸控筆或指甲才能準確戳到小按鈕的電阻屏。
事實上,在Android 和iOS 系統尚未完善的情況下,諾基亞為觸屏機打造的Symbian S60V5 系統仍然是當時的最實用選擇,加上5230 本身低廉的價格,這款手機也一度成為了風靡年輕消費群體的首選,
不過,從技術上看,S60V5 系統本質上並沒有擺脫Symbian 老舊且臃腫的內核,僅僅只是在原有S60V3 基礎上對UI 層進行了改變,在多點觸控和應用擴展的支持性上也存在著先天不足。
對比之下,蘋果的開發工具則極大降低了開發者的負擔,只需要很小的投入就能實現非常漂亮的軟件界面。
▲圖片來自:TechRadar
所以在諾基亞內部,除了在維護Symbian系統的正常迭代更新外,另一邊也在嘗試開發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觸屏操作系統,Maemo便是在後者思維下的產物,這是一個基於Linux核心的開源項目。
在很多人眼裡,公司內部有多支團隊相互競爭,本不是一件壞事,可此時諾基亞卻出現了所有大公司都會有的派系鬥爭問題。Symbian 的管理高層為了維護自己在諾基亞公司中的強勢地位,總是想方設法要打壓Maemo 團隊的進度。
▲右側為諾基亞N810。圖片來自:Gizmodo
這種內鬥也直接影響到了產品上的佈局。作為諾基亞首款基於Maemo 系統的手機,2007 年發布的N810 本來可以成為比Nokia 5800 甚至是iPhone 更早面世的全觸屏智能手機,可結果這款設備卻定位為類似於PDA 一樣的設備,據說這也是諾基亞內部兩派之間鬥爭後妥協的結果。
同時,一些看不慣這種鬥爭的人也選擇在研發途中離開了諾基亞,這其中就有當時的開源軟件項目負責人Ari Jaaksi。根據他的回憶,在諾基亞N900上市之時,某些高層最關心的是「這台手機會不會影響到Symbian的發展,而不是這台手機有多棒,或是賣得多好」。
另外,當時Maemo 的研發團隊僅有不過數十人,所以諾基亞只能僱傭了大量的外包人員。雖然人看上去越來越多,但由於人員身處各地,部門之間的溝通並不順暢,反倒成了Maemo 開發的累贅,光是UI 樣式就前後推翻了兩次。
▲MeeGo第一版Harmattan UI。圖片來自:Techcrunch
2010 年,諾基亞與當時同樣在智能手機時代處於劣勢的英特爾達成協議,兩者將雙方的開源項目Maemo 和Moblin 合併為新的生態系統,也就是之後我們所知道的「MeeGo」。
直到2011 年6 月,諾基亞才正式發布了第一款搭載MeeGo 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設備N9。
此時,蘋果正處於iPhone 4 的時代,四個月後我們還會看到iPhone 4S 的面世;至於Google 也在快速改進自己的Android 系統,這時已經走到了較為成熟的4.0 Ice Cream Sandwich 階段。
留給諾基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但只要N9 能成,一切都還有可能。
N9 是諾基亞第一個可以拿得出手的「iPhone 競爭者」
當你把N9 放到一水兒的諾基亞機海之中,你會發現,N9 的前後,代表的是兩種風格的諾基亞。
一個很明顯的現像是,當你第一眼看到N9 之後推出的Lumia 系列手機時,馬上就能產生「哦,這就是諾基亞手機」的想法,可換作在是諾基亞功能機或是N73、 N92 和N97 的時代,根本不會有如此高的辨識度。
▲2010年的幾款諾基亞Symbian智能手機,從左至右分別是C6、E7、C7和N8。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這是諾基亞想要在N9 上實現的一致性原則,所以提出了名為「Fabula」的新設計語言。包括在之後推出的Lumia 800、900 和920,它們雖然在產品形態會有一些細節變化,但始終都能看到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即多彩、時尚且注重質感的風格,而不再是那種散發著冷冰冰工業氣息,佈滿實體按鍵的過時玩物。
所以你會看到,N9 其實是一款軟硬結合度非常之高的設備——它的顯示屏覆蓋了一塊弧形玻璃,並直接嵌入到由聚碳酸酯注模而成的機身之中,正面沒有其它的實體按鍵,而從側面看,屏幕也好像是浮在機身之上。
這塊弧形玻璃之後有了更通俗的稱呼——即所謂的「2.5D」 屏幕,如今你能在很多Android 手機乃至是iPhone 手機上看到類似的結構。
還有一個是對於聚碳酸酯的運用,這種塑料材質在諾基亞手中成為了一種堪比金屬的上等材料,豐富多彩的款式也成為當時N9 以及往後Lumia 系列的一大標誌。
至今為止,要說塑料手機,也僅有蘋果的iPhone 5c 能夠在質感和手感上與諾基亞的工藝爭一番高下,其餘大部分廠商都只能將塑料用於廉價的千元機之上。
但諾基亞這麼做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好看,按照當時設計師的說法,N9 的弧形玻璃和無縫機身,是為了讓手指能更好地感知一系列以滑動為核心的交互體驗。
在軟件開發過程中,來自Palm的高級副總裁兼設計主管Peter Skillman功不可沒。他基於MeeGo系統設計了一套名為「Swipe」的UI,同時你也能從界面中看到一些webOS的影子,比如靈動的Pure字體,直觀的卡片式多任務,還有Squircle圓角圖標以及各種圓潤的小控件等,但最突出的莫過於是上下左右皆可滑動的手勢交互。
▲滑動手勢是諾基亞N9 的交互核心,這在當時的宣傳海報中也有所體現。
實話是,N9的這套手勢的確非常的酷,哪怕是沒有Home鍵,你也可以輕鬆地在多任務、主屏和程序菜單之間自由切換。但由於沒有任何屏幕內的指向性按鈕,它確實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習成本,甚至比現在很多的手勢交互都還要隱晦。不過當你真正上手並理解了其中的「三主屏」設計理念後,用起來還是非常舒心的。
所以,不管是外觀、結構還是系統,N9 都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而非是保守和無趣。就算是在當下這個時代,你也很難再找到這樣一個有著獨特韻味的設備。而且這種韻味,居然在2011 年的MeeGo 第一款作品中就實現了,如果N9 還有下一代,我都不知道他們還能怎麼做革新。
你甚至可以想像,在那個iPhone 還使用金屬中框加雙面玻璃,Android 還在使用三大金剛按鍵的年代,N9 的這套設計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怎樣的轟動效應。在很多諾基亞員工看來,N9 也被認為是當時公司第一個可以拿出來和iPhone 競爭的設備。
▲2007-2016年,全球幾家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變化。圖片來自:Telephonesonline
按照當時諾基亞設備主管的計劃,MeeGo 將會是諾基亞的旗艦系統,也會和蘋果iPhone 一樣採用每年定期推出新設備的策略。雖然此時諾基亞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從2007 年的60% 降至了2011 年的不到20%,但由於N9 在市場上收穫了不小的反響,如果願意耐心耕耘,憑藉諾基亞多年以來的品牌價值,至少還能在手機行業中保有一席之地。
但有一個人投了反對票,那就是時任諾基亞CEO 的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Iop)。
諾基亞想要的不是一個好產品,而是一個生態圈
2010年9月,諾基亞宣布斯蒂芬·埃洛普出任新任CEO。對於諾基亞的老員工而言,這位出身自微軟的加拿大人算是一位空降高管,目的是為了頂替因業績不佳而被迫離職的諾基亞前任CEO康培凱(Olli-Pekka Kallasvuo)。
▲圖片來自:Digital Trends
俗話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埃洛普顯然是來救火的。入職後不久,埃洛普就展開了名為「Sea Eagle」的計劃,全面分析並梳理了諾基亞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可當時結果顯示,就算是將Symbian 和MeeGo 兩個系統合二為一,也很難扭轉當時諾基亞的下滑趨勢。
5個月後,埃洛普發出了一份足以決定諾基亞未來命運的郵件,它以「燃燒的平台」比喻當時公司所處的狀況,稱諾基亞現有的系統沒有未來,然後便宣布了與微軟的合作,並表示會將Windows Phone作為諾基亞未來的主力系統。
這項決定也間接將Symbian和MeeGo雙雙打入了冷宮,更何況,此時諾基亞N9和MeeGo還尚未發布。這等同於是在告訴MeeGo團隊,哪怕是N9做得再好,也注定只能是一個「過客」,此舉也讓不少工程師倍受打擊。
▲諾基亞N9首席設計師Anton Fahlgren,同時也負責了後續的Lumia 800
之後,為了不影響諾基亞首款Windows Phone 手機Lumia 800 的銷售,諾基亞在N9 的發布會也盡可能地淡化了有關MeeGo 系統方面的信息,而是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介紹產品設計與外觀上。畢竟,兩者除了系統不同外,整體外觀基本是一致的,而N9 的首席設計師Anton Fahlgren 也同樣出現了Lumia 800 的宣傳片之中。
另外,在N9 的正式發售地區裡,你也看不到北美和西歐等幾個主力市場的身影。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雖然業內媒體都知道N9 是一個好產品,但諾基亞這艘大船已經提前轉舵,MeeGo 得不到支持就注定沒有前途,自然也就沒有推薦給消費者的底氣。到了11 月份中國市場的N9 真正開賣時,原本4888 元人民幣的定價也臨時降至3999 元。
在原計劃內,諾基亞MeeGo 團隊還打算繼續發布一款帶側滑鍵盤的「Lauta」手機,一款基於英特爾Atom 處理器的「Soiro」,以及一個平板設備「Senna」,但這些已經造出了原型機的設備都在諾基亞戰略轉移後而宣告結束。
在N9上市後的一年內,MeeGo軟件團隊完成了三個版本的系統更新,然後主要成員也選擇離開了諾基亞。部分人在芬蘭創辦了一家新公司「Jolla」,基於MeeGo推出了名為「Sailfish OS」的新系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旗魚系統」,層級和交互方式都和N9很像。
雖然Jolla 的產品十分小眾,但在不少人眼中,它也算是繼承了諾基亞N9 和MeeGo 的衣缽,成為了一種非官方性質的精神延續。
所以,諾基亞投奔了微軟和Windwos Phone,是否就是殺死N9 和MeeGo 的原因?這或許只是看客們一廂情願的事後諸葛亮的想法,重新回過頭來看,外部的英特爾和德州儀器處理器其實也算不上是靠譜的合作夥伴。
再者,當智能手機的戰爭從硬件設備上升到生態系統的層面時,諾基亞已經無法等待MeeGo 從零開始做起了,這也迫使埃洛普最終只能從現有的平台裡進行選擇。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唯獨能肯定的是,諾基亞那幾年在戰略決策層面上的搖擺不定,以及Symbian、MeeGo 和Windows Phone 三個派系之間的內鬥,最終耗光了這家公司僅剩的元氣,對於開發者的損害也是顯而易見的。
而N9,不過是這眾多犧牲品的其中一個而已,它從燃燒的平台上跳到了海中央,卻再也沒能浮上來。
「我能經得住多大詆毀,就能擔得起多少讚美」
7 年前,入手了諾基亞N9 的朋友應該還記得當時的一則視頻,那是范冰冰為諾基亞拍攝的名為《不跟隨》的宣傳廣告。
和現在大部分清新明亮風格的手機宣傳片還不太一樣,全片通篇採用了黑白兩色作為主色調,你也看不到各種配置參數的堆疊,只有在片尾才能看到幾秒鐘N9 的現身。然而透過范冰冰一身西服的霸氣演繹,以及幾句精妙的台詞,讓不少用戶看到了N9 個性十足的一面。
而業內人,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N9 和MeeGo 的尷尬處境。
N9 和MeeGo 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和webOS 一樣的卡片式多任務,以及滑動手勢交互嗎?亦或者是三主屏的信息顯示層級?還是對於聚碳酸酯材料,2.5D 懸浮玻璃,以及一體化無按鍵機身的設計追求?
這些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一款敢於在硬件和軟件上同時做出大膽創新的產品,背後仍然離不開一群特立獨行,篤信著能做出最好產品的人。
我所感慨的是,哪怕當這家公司頹勢盡顯,明知自身已經成為棄子的前提下,他們仍然願意直面自己的內心,堅持將付出努力的成果展現在所有人面前。雖然注定無法在商業層面看到希望,但卻最終贏得了無數人的掌聲。
或許,這才是諾基亞N9 真正值得被我們所銘記的原因吧。驚鴻一瞥,已足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