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雖然很多人注意到 Apple 的 Vision Pro,但其實真正對用戶來說更有意義的,是 15 吋 Macbook Air 終於推出,該型號代表了 Apple 終於提供了一款相對平價又具有大螢幕的筆電,不再需要讓用戶去採購更加昂貴的 Macbook Pro,也就節省了許多經費。不過這台筆電的問世也是十分艱難,在Apple 還採用 Intel 處理器時,就曾規劃過大螢幕筆電,但卻中途胎死腹中。如今透過 Apple 高層接受 Inc. 雜誌採訪時,才暴露了這段過往。
或許最近才接觸 Apple 電腦的人會認為 Apple Silicon 無所不能,基本上在能效比上幹掉了 Intel ,使得以 M1 為首的幾款筆電都在續航時間上力壓 Wintel 筆電。但在這之前,Apple 也是經歷了不少才走到現在的路上。
Intel 差點幫 Apple 推出第一台 15 吋 Macbook Air
在M1 之前,Apple 選擇與 Intel 合作,把整套系統從當年的 IBM RISC 的架構改成 Intel x86 架構,這段陣痛期讓許多依賴舊處理器架構的軟體經歷了一番洗牌,才能與 Intel x86 處理器接軌。在之後,才是 Apple Silicon 取而代之的故事
就在最近,採用 Apple Silicon 的 M2 晶片的 Macbook Air 15 問世了。該電腦擁有現在 Apple 陣營稀缺的大螢幕,補上了中價位大螢幕機款的缺口。得益於機體更大,電池可容納更多,且 M2 是出名的能耗比高,因此在續航時間上並未因為螢幕變大就大幅減少,而是比許多用戶所想得更高些。
大螢幕機款雖說在攜帶上不夠便利,但螢幕可視面積大幅度增加能讓用戶更方便的進行生產力方面的工作。因此利大於弊。加上少了 Macbook Pro 的一些規格與功能,在售價上也更加親民些。
不過,隨著 Inc. 雜誌採訪 Mac 產品行銷部負責人 Laura Metz 和企業產品行銷部負責人 Thomas Tan ,其內容又透漏了更多 Macbook Air 15 的更多不為人知的訊息。根據他們的說法,表示 Intel 其實過去曾配合 Apple 的需求著手開發過 Macbook Air 15 ,但最終卻發現這方法行不通。理由很簡單,當時的 Intel 處理器在能耗比表現上無法讓 Apple 接受,做出來的產品不怎麼「Air」。
現在來看 Macbook Air 15 自然可以想到 Apple 當年的目標,首先大螢幕也得有高效能,續航力更是需要有更高的水準。而 Laura Metz 在訪談中也提到,當時 Apple 非常需要一款比 13 吋 Macbook Air 更大螢幕的機種,因為這也是買家對 Apple 的期待。雖說還有 16 吋 Macbook Pro 可供選購,但價格實在昂貴,若非對效能有更高要求,比起攜帶性更常在辦公桌上使用,否則一般不太可能考慮到這台筆電上。
對 Apple 來說,抓準客戶心理並推出用戶迫切需求的產品,才能讓 Apple 這個品牌始終在用戶中有著極大意義。既然用戶需要輕薄且大螢幕的產品,那麼 15 吋 Macbook Air 自然就有開發的熠耀。
現今的電腦市場上,有許多廠商都推出過 15 或 16 吋機種,有些或許是因為用戶需要更多鍵位的鍵盤,有些或許是為了電競玩家而生。習慣了大螢幕機種後,再看到 13 吋的 Macbook 自然就少了點吸引力。就算 13 吋 Macbook Air 或 Pro 相對適合攜帶,對常出差或以旅遊為業的人很有用處,但小螢幕對工作生產力來說實在略顯不足。對眼光獨到的 Apple 而言,用 ARM 架構的自家晶片作為新機的核心,可謂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