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華人都會以自己的民族自豪,在語言上,我們使用有悠久歷史演化來的漢字。甚至漢字也影響到周邊的漢字文化圈。不過,漢字在學習上終究有著門檻,書寫速度與筆畫上都相對複雜,因此即便中國、台灣、香港及日本至今仍在使用漢字,但內容已經出現明顯的歧異。 Google 最近在這一塊就意外讓一些日本人感覺不受尊重。他們發現在 Google I/O 發表會上,Google Bard 的介紹中雖然提到日語(日本語),然而字體卻不是日語字體,而是中文字體。
同樣是漢字,但中文就分成正體(繁體)與簡體,另外還有借鑑中文而來的日文漢字。韓國過去也曾用過漢字,但目前日常使用已經幾乎見不到漢字,主要使用諺文。因此雖然是漢字上的爭議,但韓國似乎沒有這方面的意見。
日語中文互有不同,筆畫結構都有差
日文的漢字據說是僧侶從中國攜帶以漢字翻譯過的佛經而來,主要取字形,而另外使用日語中的發音。近代日本漢字的字型主要從康熙字典裡取得,雖有舊字型(以1946公佈的當用漢字表為基礎)與新字型之分,但大體上與正體中文字體相近,少數則是類似於簡體中文,也有的是因為在日本經過簡化後產生的,與正體和簡體都不太相似的簡化新字體。
這次的爭議在於 Google Bard 簡報介紹中,提及的「日本語」三字。電腦在顯示上或許會因為語言或字型使用上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筆畫。但從簡報中可以看出,這三字的寫法都是台灣、香港等地的人民熟悉的正體中文。而在日語中的寫法卻不同,「語」字的左半邊是部首「言(訁)」,中文寫法中會將言的頂部寫成「亠」,但日本漢字中的「言」不同,頂部是「二」的形式。對照康熙字典體檢索中查到的字體,可以明顯看到「語」字的左半邊,並非我們熟悉的寫法。
一點跟一橫的差距並不算大,對以中文為母語的中國、台灣、香港等地的華人,對於這兩種字體的看法都認為是同一個字,筆畫基本上也沒太大差異,最多就是主流的簡體中文中,「語」字寫起來應該是長成「语」這個長相,偏旁簡寫後反倒與採用康熙字典體作為漢字筆畫標準的日文漢字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這個事件就結論來說沒什麼特別的,就是 Google 的職員沒把「語」字在不同語言中的筆畫不同的事情放在心上,或是一開始就忽略掉。以中文的角度來說,不論是寫成楷體還是康熙字典體,本質上自然是同一個字。但對少數精通漢字的日本人來說,這就是不同的東西。
然而,Google 自己就有一套與 Adobe 開發的 Noto 系列字型當中更是包括了中日韓三國各種不同寫法的漢字在內。日媒也提出這點,認為既然 Google 自己就有包含日文漢字在內的字體,更不應該出現這麼明顯的問題,雖然出現這個畫面的時間不長,但已經對一部份日本使用者產生影響。
「日本語」と表示するのに中国語フォントを使ってんじゃねえええええええええええ!!!!!!! #GoogleIO2023
— ころっち (@corocchi) May 10, 2023
「日本語」が中国語フォントっぽい #GoogleIO
— のた (@oruponu) May 10, 2023
不過,實際上類似的事情網路上仍有不少,例如包含 Apple 在內的幾家知名手機大廠,曾被網友發現日文文章套用中文字型顯示的 bug,這些事件可以透過「中華フォント」這個關鍵字查詢出不少結果。某種程度上,這些華語字型也可以算是以文化的途徑入侵日本使用者的用字習慣,加上熟悉日本漢字的日本人比例不高,或許這樣的情形仍可能繼續惡化也不好說。